一個多月前我問美國朋友對於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會否贏得共和黨總統初選的看法,回應大多嗤之以鼻、甚至一笑置之。前幾天再問了幾位共和黨的策士同樣問題,只見他們半開玩笑地說,若川普真的獲得提名,他們只好移民台灣。確實,有愈來愈多跡象顯示,所謂「川普現象」不僅不會曇花一現,甚而可能翻轉共和黨初選,或者說得更長遠點,將顛覆美國傳統兩大黨的政黨政治文化。
3週前的民調,這位經常語出驚人的非典型候選人已經穩定領先共和黨內其他十多位競爭者,包括原本被看好的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希(Jeb Bush)和現任威斯康辛州州長渥克(Scott Walker)超過十個百分點。根據幾天前「美國調查」(SurveyUSA)針對共和與民主兩黨可能對手進行民調結果,川普竟然以45%擊敗40%的希拉蕊。即使對上另一位角逐者、無黨籍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川普也以相似的差距超前。而儘管川普在移民議題上惹惱許多人,又對婦女發表不敬言論,他在共和黨陣營內仍以30%獨占鰲頭,遠勝第二名布希的20%。就連08年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前阿拉斯加州州長培琳(Sarah Palin)都表態願意與川普搭檔,讓不少人更加夢魘連連。
此一數字轉折看來確實驚人,特別是民主黨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正陷入「電郵門」風暴中。幾天前希拉蕊還對她擔任國務卿任內使用私人電郵處理極機密公務表達「難過」(sorry)之意,但仍拒絕為此「道歉」(apologize)。但8日她接受媒體訪問時終於坦誠「那是錯誤的作法,我很抱歉,我要負起責任。」顯然希拉蕊對於「電郵門」醜聞嚴重傷害她在選民心中的「可信任度」了然於胸,又有桑德斯緊追在後,副總統拜登(Joe Biden)也正思考參選的可能性,因此她必須儘快進行損害管控。
希拉蕊的大起大落也間接助長「川普現象」的興起。它背後隱含的是美國社會的轉變,對於傳統兩黨政治已經帶來衝擊。如果美國憲政體制是內閣制,今天川普、桑德斯甚或其他獨立參選人可能就各自成立政黨,在國會占有若干席位。例如在反移民立場上,川普所代表近30%的支持猶如「英國獨立黨」(UKIP)與法國「國家前線」(National Front)。UKIP在5月英國國會選舉打著「反移民」訴求拿下12.6%選票,而NF也在3月選舉囊括25%選票。姑且不論這些極端政黨最後在國會拿下多少席次,它們所代表的這股「反體制」(anti-establishment)、反偽善政客、反政黨惡鬥的力量仍不容小覷。
如果代表民主黨陣營的希拉蕊、桑德斯、拜登這三位平均年齡70歲的候選人讓美國選民看不到年輕的新希望,共和黨本身也沒好到哪裡去。「川普現象」給共和黨帶來的嚴肅省思,就是自從1992到2012的6次美國總統大選,除了04年小布希(George W. Bush)成功連任那次之外,共和黨的普選票都輸給民主黨。2000年小布希勝選還是贏在「總統選舉人票」(electoral college)而非普選票,民主黨的高爾最後在佛州重新計票中不幸敗北,但卻拿下較多的普選票。這就是現行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在各州「勝者全贏」(Winner takes all)的設計,無法精確反應民意的最大問題所在。
而這幾年來共和黨未能重振的主因除了受到諸如「茶黨」(Tea Party)等保守意識型態派系「綁架」,只顧討好基本盤之外,就是欠缺強而有力、能擴大政治光譜支持族群的領導人。08年的麥肯(John McCain)和12年的羅姆尼(Mitt Romney)個人魅力也不足以憾動能言善道的歐巴馬。但其實麥肯和羅姆尼雖然在選舉人票上都輸給歐巴馬上百票,看似輸贏差距懸殊,但總得票率方面共和黨都只輸民主黨5%以內,代表共和黨不是沒有機會重生。
因此,縱使川普最終能夠拿到共和黨提名(即使沒有,他也可能以獨立候選人繼續參選),在現行總統選制下,仍然很難在較屬自由派的搖擺州勝出,取得足夠的選舉人票。但無論如何,上述「川普現象」為美國政黨政治帶來的啟思更甚於他能否勝出。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劉世忠(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