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前行政院下令公文書必須以「日據」取代「日治」,前國史館長、台灣史研究者張炎憲表示,這其實是違背潮流的。他也說明,其實多數老一輩的台灣人的習慣用語是「日本時代」;但1951年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發函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長張彼德,請其代轉各單位要求將「日治時期」改為「日據時期」。

張炎憲說,國民黨的做法其實是以黨領政的做法。國民黨政府當時剛敗退來台,可能驚惶未定,對於能否穩定統治台灣相當沒信心;所以,才急迫想要否定日本統治台灣的合法性,強調當時日本是竊據台灣的。

他說,雖然國民黨強迫使用「日據」;但隨著台灣本土化開始,到了1990年代,台灣史研究的主流則慢慢以「日治」為主。現在翻開學術論文,幾乎沒有人再使用「日據」一詞。包括研究生寫論文時,也是用「日治」。

他說,這並非是老師強迫學生,而是「日據」意味「日本竊據台灣」,但日本是根據馬關條約合法取得台灣的。如果退而求其次,說日本竊據台灣,那歷史上這麼多統治台灣的政權,也都以外來者身分來佔領的,沒有一個當地住民選出。所以台灣史學反省的過程,則以「日本統治時代」、「中華民國統治時代」或「清領時代」等概念來形容,這才是符合歷史本質。

曾經從2000-08年民進黨執政擔任國史館長的張炎憲表示,民進黨政府並沒有下令,要以「日治」取代「日據」。其實,政府處理的事務很少會碰到「日治」、「日據」外,也只有談到特定的人或特定的機構,例如吳三連、林獻堂或日本時期的專賣局,後來變成公賣局時,才會遇到這類議題。他認為,民進黨政府會使用「日治」一詞,其實是順應著本土化運動的一個自然的反應,並非刻意要用行政權去強化這個概念。

至於教育部教科書課綱審查會使用「日治」,張炎憲說,這其實也很平常,因為學界都已經普遍使用這個字眼,形成共識。對於行政院硬要在公文書推動「日據」一詞,張炎憲說,當社會已經普遍使用「日治」時,他不知道行政院到底要怎麼硬坳、違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