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夢想 前進人生》12年國教系列座談之四

面對12年國教的重大變革,入學門檻不再像基測時期分分必較,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是否會就因而受影響,是家長當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有別於基測時期滿分412分,國教會考採三級四標區分,如此勢必模糊了學科能力篩選的分野,因此在進入高中職後如何協助孩子走向「均優」,即成為老師與家長最大的課題。

在免試入學的體制下,是否因學生程度落差,導致教學推動困難?花蓮高工校長葉日陞表示,根據自身過去三十九年服務於花蓮經驗,校內高低差距其實一直都存在,從前因應此一問題的方式是在校內採能力編班,而民國78年後成立數理與與語言資優班各一,其餘常態分班,將菁英拉出,其餘常態。就是希望針對學生的能力,能夠實行程度不同的教學。能力分班不一定不好,但關鍵就在師資的分配與學校的心態。多年來各界對能力分班的反對聲浪,主因在於能力分班就如同對學生貼標籤,學校對後段班的孩子也相對的不重視,投入的師資與資源有明顯差別待遇,這當然會打擊孩子的信心。而免試升學的好處,可以讓學生成績不再成為唯一的價值標準,這是家長與老師重整教育心態的大好時機。

國立華僑實驗高中校長蔡枳松認為,一般學生經過基測洗禮後,學科成績差異並不大,但免試後差異性加大在所難免,或許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既達到能力分班效果,又不會有貼標籤印象,推動均優教學方式,達到班班資優班的成效,如將某特定科表現很頂尖的孩子編成一班,志趣相同的孩子可以互相砥礪,每一個班學生都有特定的長處,自然可以削弱標籤化的問題,也符合國教意義。

台南大學教務長陳惠萍提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雖是老話一句,不過確實是12年國教希望落實的。編班制度的調整,讓孩子在發展路上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而有的學校也用班群的概念來看,用各領域的能力程度作劃分,按科目分班跑堂上課,真正落實差別化教學,也許相對的在設計上會複雜一點,但效益是值得期待的。

而面對差異化教學未完全到位的情況,對跟不上課程的孩子勢必要實施補救教學。針對後段班的孩子,補救教學目的在扶助弱勢,可能是身分上的弱勢,也可能是學習低成就的弱勢,蔡枳松認為,這都是學校與老師該花更多心思關注的部份。而補救教學另一個重點在於時效性,現行規定下,採學年學分制,在學習上跟不上的孩子必須要在暑期才能補修,時效性的拖延,對補救教學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當學期學得不好應當儘快補救,不能拿下學期的分數來僥倖平均通過,因此補救教學顯然應更即時。

補救教學的成敗,需要老師的熱誠與學生、家長的配合,葉日陞提到,補救教學的處理,現行關鍵還是在老師,鐘點費與實際付出完全不成比例,這時候學生給老師的回饋就很重要,學生很清純對老師的付出都會不吝感謝,這也是教育者很大的動力來源。老師動起來,學生熱起來,學校就會亮起來。

陳惠萍表示,教育部針對補救教學從民國九十六年開始,推了七、八年的時間,一步一腳印,集中在英文數學的領域,學生落後的狀況不同。首先,針對補救應採取即時輔導的方式,不管國中小都應立即處理,其次是課後補救教學,包含了寒暑假進行的輔導課,落後及時補救才容易改善。此外,也可實行科技化評量測驗,視各校性質不同來加強補救教學,須對症下藥。

在實務推動上,蔡枳松認為補救教學的關鍵在老師的心態與學生的認知。老師在教育上應該要施行翻轉教學,與時俱進,了解學生心理與家庭背景,初步了解後才能對症下藥。老師除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外,應該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當教書匠,而是當學習的促進者,讓孩子了解怎麼學習,「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老師帶領孩子,大手攜小手,孩子也會互相帶領。「認為孩子好,孩子就會好,認為他壞,他就會壞給你看」因此要鼓勵孩子正向思考,蔡枳松也強調顧及學生的感受很重要,同儕間學生很怕被貼標籤,免費讓孩子參與補救教學,可能讓孩子被貼上弱勢的標籤,若更名為「潛能開發班」,也許老師的心態與學生認知都能翻轉。

針對學生對補救教學的抗拒,校方該如何因應?葉日陞表示若能把補救教學與重補修作彈性的結合,對學生而言會是一種誘因,如段考成績在後段百分之25者要上補救教學課程,達到一定的表現,即可以給予該科段考成績及格。對學生來說有機會免去寒暑假重補修,對家長而言也可以節省不小的開銷,對老師而言更是落實了補救教學的時效性。

過多的補救教學是否造成學生的負擔?蔡枳松強調,補救教學如果要少做,老師就必須在差異化教學時更扎實,第一,質重於量,不是趕進度,而是教的內容孩子要學會,第二,是要有適當的期望,孩子才會變好,第三,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第四,評量可以更多元彈性一點,第五,要適度的作彈性分組,力求活化教育,讓孩子有更多的表現。老師可以用分組學習的方式,讓各組都要有機會表現,讓注意力、表達力、合作能力的融為一爐,這種翻轉學習很適合推廣。

每個老師的能力與熱誠有差異,陳惠萍認為,教育部應規劃充足教學資源,設立可以提供資源分享的平台,提供教材、教法、教學策略,以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成長。提供老師更好的協助,讓老師可以在教學上精進,以產生一起努力而不孤軍奮戰的認同感。

最後蔡枳松表示,補救教學的目標,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落差為根本,及早建立孩子信心,透過教育服務,讓孩子轉變,因此政府責無旁貸。必須早日針對經費與教師人力的空缺加以補足,並試著讓退休的老師與流浪教師可以納入,而行有餘力的老師,或者實習老師一起幫忙補救教學,在人力資源充足的環境下,補救教學成效會很顯著,教育機關應該給學校多一點空間,不要有過多的管控,制度應該多一點彈性與人性,才能喚起大家的熱誠。

【本系列座談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舉辦,並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