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夢想 前進人生》12年國教系列座談之六
在一連串的專題討論中,主題從適性揚才的核心理念,談到補救教學的積極策略,再由政策規劃面,到實際執行面,最終回歸家長與孩子立場,一連串的反思與檢討,都是為了讓12年國教能夠更好。
而在先前座談會中爭議最大的焦點即在升學方式,這是由9年國教,轉型到12年國教的關鍵之處。104年全國適性入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黃耀寬校長指出,明年會考與特招志願的選填方式,已回應了家長與各界的意見反映而有所修正,整體期程將縮短,最主要變革為免試和特招一次分發到位,在七月六日前讓所有學生完成報到。對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周愚文教授補充表示,家長與學生,在長時程的升學制度上,有很大的身心壓力,現在如果將時程縮短,而原有的一些爭議問題如在基北區作文的比序問題及志願比序扣分問題,也都能夠得到改善,如此可以讓孩子在審慎思考志向之餘還能保留比較多的選擇空間。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吳林輝局長也說明,期程縮短,除讓孩子們有完整的暑假,也讓制度的施行更加從容順暢。
今年所發生的很大爭議,在於「先免後特」,雙北地方政府與中央在溝通上有所落差,針對中央與地方的差異應該要如何溝通呢?周愚文提到就今年的經驗,作業程序是一套,面試與特招重疊,有序位、理念之爭、先特後免,也有理念之爭,地方與中央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未來作文特招的學校還是可以去做,不一定要逼著身處教育前線的校方,一定要在一個問題上作選擇,中央與地方可以有更加彈性的溝通。
黃耀寬強調,除了在制度上的修正外,國教很重要的一環在處理過去所難以處理的問題,讓學習有落差的孩子,在國中階段接受適性輔導,並在高中職入學後,得以揚才發展,引導孩子未來的新方向,為了讓學生做好適當的試探,也透過兩次的志願選填,落實志願的選擇,成就每個孩子,他也希望各界能更深入了解12年國教的精神。
而如何能夠讓各界有更多深入的了解呢?吳林輝表示,桃園縣教育局編印「國中畢業生適性入學」手冊,希望讓家長與學生可以有所依循,然而書面的東西畢竟還是不容易看,若能當面溝通必定會更了解,因此鼓勵各國中舉辦說明會,其中負責解說的人一定要有很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地方可以培訓宣導員,製作統一的PPT,巡迴各校說明。而在政策面除了在決策的過程中也要公開透明外,在執行中也要有詳實說明,對此桃園更進一步全面的推動電話諮詢1999的諮詢專線,幫助焦慮的家長和孩子。相信只要宣導得愈清楚,求助的管道愈多,抱怨自然會減少。
面對各界的質疑,周愚文解釋,因為第一屆時間點壓得比較緊,執行的生疏難免,明年的作業相關辦法在今年十一月各區都幾乎已經定案了,作業的慣性越來越穩定,操作面的學校端更加上手,今年的憂慮當不會再產生。針對家長的憂慮,制度規劃端會有所考量,縱使再複雜,家長只要鎖定所在的學區,就可以了解問題。他建議家長也要了解,入學制度雖不是國教的全部,但仍是很重要的關鍵,自然容易引起各界關注。12年國教,除了要提高整體國民的教育水準外,還為使教育更加細緻,過去聯考用同一把尺量所有人,12年國教會相對複雜而細緻,像雕刻一樣,務求精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綻放自己的光芒。
而針對很多家長關心,萬一在志願選擇過後,才發現不合適之處,在12年國教的架構之下,是否提供轉學、轉科機制?黃耀寬回應表示,有關適性轉學的辦法,在職校方面,可以提供轉科,下學期之後更有一個適性轉學的委員會,在平台上運作,不必透過考試,讓一年級生可以有適性轉學的機會,務使每個孩子都可以選擇到最適合的學習方向與環境。吳林輝也進一步補充,在高二很多課程都已經分流,不建議在高二轉選,因此建議學生與家長除選填志願時要更加謹慎外,在高一的適應學習也格外重要。
另一個關注的重點在於孩子的競爭力,不只在台灣,還要放眼世界,今年六月份,《天下雜誌》引用牛津經濟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全球人才二○二一》報告,對台灣提出警訊:「四十六個評比國家中,二○二一年台灣將面臨全球最嚴峻的人才短缺,程度比已經進入人口老化的日本還要更嚴重。」對此周愚文表示,12年國教站在學生角度與國家角度,強調整體國家競爭力提升,在考試制度篩選下,雖然可以做到學科程度的分流,但針對高職端的適性選擇,長期被忽略,若維持這樣僵化的招生方式不變,將使台灣的人才呈單一模型,只能有高中及高職兩種類型,不能跳脫框架而有深入發展。而在12年國教施行後,以今年數據來看約有七分之一,即四萬人之第一志願為高職,從原來的競爭管道中解脫,這是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式的全新開端。他指出,在另一組人中,普通高中往後會分組,再往後是大學,也必須要有類組的區分,人才的培育更好更多元,大學跟高中要有攜手計畫,雙方之間的落差開始縮小,制度複雜但細緻,一切的努力都是有價值的。而家長與孩子都要了解免試不等於免學,會考的功能在學力檢測,國家花了九年的金錢與心力,要了解孩子學習的程度,而了解孩子程度並不是為了要懲罰,是為了要即時補救,往後學校拿到三個等級的成績,更能夠客觀地了解學生學習的落差,而即時修補。在課程與教學上,優質化推了很多年硬體設備更新,2.0版的優質化應當改為強調特色發展,要與大學有所聯繫,讓學生可以有更多元且踏實的發展。
黃耀寬也強調,高中職優質化,讓學校更加有競爭力,現行入學制度招進來的學生程度落差雖會比較大,但朝著補救差異化多元或教學的方式,五育均衡重視學習潛能,透過廣義的免試、特色招生等方式甄選入學,未來發展會更適合人才的培育。
至於國教對明星學校的衝擊,除了推動均優質發展外,吳林輝也表示適性輔導的重要,以桃園地區為例,在模擬分發高職高中時,學生選填比例為45:55,其中有許多高分落榜的警訊,在校方多次輔導之後,學生了解到,高職的某些類科,更能夠切中自己心中未來的路徑,因此吸引某一部份的孩子往高職方移動,這即是很大的革新。今年在桃園三分之二的學生錄取第一志願,其中更有差過八成學生以前三志願錄取。顯見在高中職優質化後,使孩子們心中的第一志願更加多元。
而明年度在期程方面有縮短,且特招方式有所更動,有關才藝與體育班會不會受影響的疑問,吳林輝表示,桃園市體育班近年持續在增加,希望能夠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而高職的入學,包括特色職業類科的管道,五個學校有一千多個名額,不考學科、只考術科,幼保考說故事,餐飲考操作,讓孩子很有興趣,動手做的能力也強化。未來高職慢慢重視甄選,可幫助學科不強而操作強的學生。而在會考測驗變革的方面,也是許多家長所關心的後續發展,面對英語的聽力測驗的增加,與數學的非選擇題,這讓許多家長與孩子,有所疑慮,但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已經很清楚在幫孩子加強。
吳林輝進一步以桃園縣為例說明,12年國教如何讓學生與學校一起進步成長,過去聯考到基測選志願都只以成績決定,現在怎麼填志願,會影響入學,自然對培養孩子與家長認真思考討論是有正向幫助的。與此同時,在國中端的輔導就顯得非常重要,除了補救教學,也舉辦性向測驗,由測驗結果來分析孩子的性向,提供具體的建議。此外,孩子在複雜的職業類科中,於國中階段就要有職業試探的課程,了解不同職場的生態教育,到工廠參觀各種不同領域的工作,而各高中職也會想辦法推銷自己,也有完善的資訊提供到網路上,因此老師、家長、孩子三方有意願都可以深入了解。重要的是,也要藉此扭轉家長與孩子的觀念,他人的第一志願不等於你的第一志願。
吳林輝指出,補救教學其實要從小一開始,研發線上診斷的系統,老師的隨堂測驗就是一種工具,補救教學應該在平常老師的課堂上進行,教育部有標準化的測驗工具,運用全國性測驗,可管控全國教學品質,篩選後進行補救教學,老師的專業很重要,補救教學是針對孩子落後不懂之處,有些孩子其實落後很遠,測驗工具可以幫助診斷,教育部不僅發展測驗工具,也要提供補助經費,寒暑假或課後,以小班方式,老師個別作指導,人少讓孩子更敢問問題,對提升孩子的能力自有幫助。補救不是重新上一次,而是要補不足,要如何補救孩子,整體而言,補救教學參與人數越來越少,表示補救逐漸有成。
黃耀寬表示,當我們看見12年國教改變教育現狀的同時,也應當去釐清國教背後的根本精神,而非僅只看到改變所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政府的宣導活動應該更積極,民眾也應透過各個管道求助,進行雙向溝通,避免因為不正確的訊息,而對制度失去信心。
吳林輝認為,制度雖不完美,但應該給予一些修正的時間,期許教育部在穩定中微調,不要有太大的改變,希望未來幾年可以在穩定中求發展,在孩子進國中之前就應該要公布制度變革的內容,避免讓孩子與家長免除惶恐,也縮短陣痛期。
周愚文強調,穩健是入學制度的首要要求,整體制度最後要以完整人才的培育或往上銜接大學作長遠考量,城鄉差距也要考慮。學校的特色發展也必須要考慮。教育部回應家長的建議,其實也沒有必要全國統一,因為每個地區壓力不同,基北區如果都可以考慮到對方的難處、互相讓步,制度將可以更加穩健。
面對來自入學制度的挑戰,更應該重視的是教學現場的改變,以及對教學現場老師的鼓勵。入學挑戰是一個問題核心,面對2021年人才短缺問題,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家長心態都應該重新檢視,期許12年國教在新的一年的調整後可以更加順暢,充分發揮適性揚才的效果。
【本系列座談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舉辦,並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