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的主因是腦內多巴胺不足,治療多著重於補充藥物。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其實是大腦「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關鍵在於體內Nrf2與NLRP3兩大路徑的拉鋸,若出現腦鈍、腸胃慢、睡眠差或手抖這四徵兆,恐是隱性發炎警訊。透過深色蔬菜與運動等方式,即能有效自救。
張家銘在社群平台分享,門診中常有家屬感到無力,詢問為何長輩明明按時吃藥且天天運動,手抖症狀卻仍愈來愈明顯。他解釋,帕金森氏症絕非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就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陷入退化。一篇2025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
現正最夯:美軍近期頻繁往返與那國島 可運送物資到台灣、阻卻解放軍活動
針對大腦退化的成因,張家銘說明,許多人其實早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例如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或是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粒線體已經開始退化,累積出過多自由基,讓身體進入一種「隱性發炎」狀態。這些自由基不只會破壞細胞,也會活化名為NLRP3的免疫裝置。這個裝置本來是用來抵抗病毒細菌,卻被壓力、毒素、老化等訊號誤觸,開始攻擊自己的神經細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感冒後、熬夜後或壓力大時,會突然覺得腦更鈍、動作變慢甚至出現手抖。
張家銘進一步列舉幾個生活面向,協助民眾早一步抓住這些神經發炎的徵兆,包括:
1.常常感到腦子昏沉、注意力難以集中,這可能是腦內氧化壓力上升、神經元開始受損的信號。
2. 或是聞不到味道、腸胃蠕動變慢,因為帕金森氏症的前期常常從腸道開始出問題。
3. 若晚上的睡眠愈來愈輕、容易作惡夢或說夢話,可能代表大腦深部區域有發炎反應。
4. 至於手微微抖動尤其在放鬆時明顯,雖是較晚期表現,但若搭配上述情況更值得警覺。
至於如何改善這種失衡狀態?張家銘指出,答案藏在體內的一個關鍵開關Nrf2。Nrf2是細胞裡的抗氧化總指揮,它會啟動一連串保護系統,把多餘的自由基清掉,修復粒線體、讓神經元重新穩定。但這個總指揮平常是休眠的,需要生活中的某些刺激才會啟動。研究指出,像間歇的冷刺激、攝取深綠深紫色蔬菜、規律的快走、穩定睡眠節律,都可以讓這個抗氧化軸重新甦醒。他建議病人,與其吃一堆保健食品,不如從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開始改變,因為這些自然刺激對於啟動Nrf2才是最有效也最安全的方式。
除了啟動保護機制,學會「關掉不必要的發炎」同樣重要。張家銘提到,NLRP3就像是個誤觸的警報器,當民眾吃太多油炸、加工食品,或長期睡不好、情緒緊繃時,它就會被打開,啟動微膠細胞釋放發炎激素,攻擊原本健康的神經細胞。NLRP3與Nrf2是雙向互相抑制的,當Nrf2弱化,NLRP3就會過度活化,反之亦然。
張家銘最後強調,「其實生活就是最好的藥」。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選擇,包括多吃地瓜葉、紫高麗菜等深色蔬菜,一週進行三次有氧運動,保持涼爽環境並偶爾做間歇式輕斷食,都在決定身體是啟動「抗氧化防線」還是「發炎爆雷」。面對退化性神經疾病,不應覺得無能為力或只歸咎於老化,而是該檢視生活習慣,是否讓Nrf2失去了力量,重新給身體一個穩定、乾淨且支持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