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兩岸的交流互動發展關係時好時壞,常因雙方主政者的各自政治利益與需要而有不同的變化與調整,再加上諸多外部因素的干擾及挑動,造成雙方的政治歧見與認知的差異化,牽動著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脈動,嚴重影響兩岸交流與融合進程的推動。然而,長遠來看,不論兩岸的政治互動關係如何演變,交流與融合發展就應該是拉近兩岸人民政治距離的最重要途徑,唯有如此,才能夠讓雙方彼此的文化認知差異、價值觀與生活習性逐步融合,兩岸關係發展才會真正走向正常發展的軌道上,互利共榮,共創雙贏。
因此,為了強化兩岸的交流互動關係,就必須在兩岸的文化、經貿與青年交流上做更進一步地深化處理,以消弭不必要的政治歧見與障礙,讓兩岸人民逐漸走向心靈契合的良善互動正常道路上前進發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兩岸一家親」該有的政治精髓!
當前熱搜:桃園南門市場大火燒毀三分之二區域!攤商百萬貨付之一炬痛哭失聲
就個人多年來的政治觀察與訪查經驗來看,兩岸青年的交流與融合就是未來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的主旋律,縱使我們經歷過疫情的磨練與政治上人為的各種政經障礙,以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為發展主軸的政治趨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動搖或改變,只要我們能夠逐步解決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的各種內在因素與障礙,讓兩岸的年輕人彼此產生相互認同的情感共鳴,讓他們能夠沒有距離感地融合在一起,則很多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共識應該就能逐步穩健達成。
是以,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除了要解決雙方主政者的政治干擾與技術杯葛外,更需要面對處理其各自內部障礙的挑戰,因為他們原本就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政治棟樑與命脈,也是牽動著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事人」。在其原本個性上就比較單純、善良及不受政治污染的情況下,應該以最不受政治干擾與政治意識型態包袱所束縛的純粹環境來進行交流與融合,才不會造成反效果或產生逆反心理的情緒反彈。所以,去政治化、去政黨化與去意識型態化,就是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過程的首要原則。雙方主政者不管在交流、教育、學習、生活甚至就業方面的處理,都應該遵守這個標準去進行,否則只會徒增困擾、得不償失,造成更激烈的叛逆反應而已!
其次,要強化青年交流與融合的生活輔導、心理諮商、就業機會與聯誼活動,比如:社群網絡的連結、單一窗口的溝通、聯誼活動的告知分享、申訴管道的建立、公司行號或商家的實地參訪、招聘訊息分享與提供實習機會等等,這是兩岸青年在交流與融合上的頭等大事,也是他們最所需要的「效益導向」核心價值。做好這些生活就業的大小事,就是增強他們生活習性、價值觀與認知融合的關鍵所在,質比量更加重要。
全站首選:太子集團「爆乳特助」交保笑著離開! 劉純妤Linkedin自爆:常處理特殊任務
再來,遠離他鄉的年輕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與幸福感,兩岸雙方主政單位必須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來營造並提供他們這樣全方位的教育、學習、生活或工作環境。如何有效建立這樣的專責機制與配合輔助單位,來為這些年輕人創造他們的能力、價值與功能?本身就是相當繁重的政治治理工程,但也是最貼近他們需要的偉大成就。做好這些事,還怕不能口耳相傳,青年交流熱潮會更加蓬勃發展嗎?
最後就是監督與評鑑機制的建立問題,這是兩岸主其事者必須認清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的政經與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大家不是數人頭拼工作業績,也不是對上面交代的虛應故事,而是真心實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政治大事。因此,必須建立平常隨時監督考核的機制來處理相關負責單位有沒有落實執行這些任務?有沒有偏離主軸或工作重點的缺失及工作人員?而更重要的事是有沒有外部評鑑機制的建立,讓兩岸相關的專家學者共同組成各個「評鑑小組」做實地的訪談、座談與田野調查,甚至召開年中與年末的討論會或研討會,最後提出各重點省市在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的評鑑報告,提供相關決策與執行單位的檢討及改進建議,以作為下年度相關部門的重點努力方向,讓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能夠精益求精,逐步做到位,並發揮該有的成效與影響。
總之,兩岸的青年交流與融合,就是兩岸關係發展正常化的根本,就是攸關未來兩岸發展大局的政治關鍵所在。了解年輕人的需求與需要,用「同理心」換真心,用「認同感」換成就感,這是兩岸主政者該積極加大力度做到位、做實事的政治大事。如何消弭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歧見?如何讓兩岸往雙向奔赴的和平大道上往前邁進?是該好好地面對問題迎接挑戰了。
作者:陳淞山(前陳水扁總統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