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在台灣40歲以上男性中,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出現勃起障礙,而60歲以上男性的比例更高達半數以上。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男性無論「年齡、背景或病史,都可能在某個階段出現勃起功能的變化」,但他表示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治療選擇包含口服藥物、震波、注射療法、真空助勃器,以及人工陰莖植入等方式。顧芳瑜指出,若前段治療反應不佳或不適用,仍可考慮人工陰莖作為最後一線的可靠替代方案,幫助患者保有性生活品質與身體自主權。

顧芳瑜說明,勃起障礙最常見的第一線治療是口服藥物。這類藥物會依據「藥效發作時間與持續時間的不同」,適用情境也略有差異。他提到,部分藥物起效快、效果強,適用於臨時使用;另外也有可「每日服用的低劑量處方」,適合做為長期維持勃起功能的日常療法。顧芳瑜進一步指出,若口服藥反應不佳,醫師會進一步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震波治療。他解釋,震波主要針對的是血管功能異常的患者,然而若本身已有多重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其血管彈性已明顯下降,震波效果可能相對受限。

全站首選:桃園南門市場大火燒毀三分之二區域!攤商百萬貨付之一炬痛哭失聲

進一步的治療選項還包括注射療法與真空助勃器。顧芳瑜表示,注射療法可跳過性刺激,直接刺激陰莖產生勃起,效果明確,但「需自行對陰莖施打針劑」,這讓許多患者在心理上難以接受。此外,即使由醫師施打,使用上仍需計算藥效時間,操作上相對不便。至於真空助勃器,則是一種非侵入式的物理性輔助工具,它透過負壓原理協助血液流入陰莖海綿體,達到勃起狀態,可作為藥物治療之外的重要輔助方式。

顧芳瑜說明,當上述療法皆無明顯改善時,則可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植入人工陰莖。他指出,目前人工陰莖手術在台灣每年進行約50例,雖接受度尚未普及,但對某些特定族群而言卻是務實且值得考慮的選項。以顧芳瑜舉例,例如攝護腺癌術後、中風導致神經損傷、或長期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等情況,即使無法對藥物或裝置產生反應,仍可藉由人工陰莖有效恢復硬度與功能。

顧芳瑜進一步解釋,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人工陰莖以單件式為主,其結構簡單、可彎折,無需開關操作,具有感染風險低、使用壽命較長的優點。這類裝置可想像成一根具彈性的柱狀體,植入後平時可將陰莖向下彎曲以利排尿,使用時再手動調整角度,即可進行性行為。他提到,過去也曾流行三件式設計,它透過腹腔內置放儲水囊與睪丸的幫浦裝置來模擬自然勃起,在不使用時呈現柔軟狀態,外觀接近自然,但由於「內部構造複雜、零件較多」,不僅手術較費時,也因故障率與感染風險偏高,目前已較少使用。

全站首選:太子集團「爆乳特助」交保笑著離開! 劉純妤Linkedin自爆:常處理特殊任務

不過顧芳瑜也提醒,人工陰莖並不會讓陰莖「變長」,反而多數術後會比原本勃起狀態略短,約為原長度的8到9成。這是因為裝置無法模擬海綿體充血膨脹的狀態,且為避免人工裝置頂到底會導致穿出或組織損傷,手術時植入長度會以八分滿為原則。此外,術後陰莖硬度為固定狀態,性行為體位也有些限制,例如「不適合進行女上男下」,以免造成人工陰莖折斷的風險。

顧芳瑜指出,有些患者在了解人工陰莖後,才知道性功能障礙「並不等於只能放棄」。他強調,包括中風後或癌症術後期盼回復性生活,甚至是中老年尋求第二春的男性,都可考慮以人工陰莖植入來重建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