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破碎光電板浸泡實驗引發社群恐慌,傳言指「鉛溶出遠超過飲用水標準」,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今(4)日澄清,該數據來自極端強酸(pH 2.88)浸泡情境,目的是模擬廢棄物掩埋場滲出水,用以評估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TCLP),與現實水庫水質條件差異極大,不適用於飲用水標準比較。
查核中心指出,環境部實驗顯示,破碎光電板浸泡試劑水(pH 6-7)1個月,鉛溶出僅0.00076 mg/L;3個月為0.0298 mg/L,均符合飲用水原水標準(0.05 mg/L)。即使3個月數據略高於飲用水標準(0.01 mg/L),專家強調,原水經淨化場處理後仍可達標。
當前熱搜:9億CEO雙屍案!幕後藥頭「22歲女富二代」身分曝光
反觀傳言引用的強酸浸泡結果,1個月鉛溶出0.686 mg/L、3個月達1.91 mg/L,遠超標準,但環工與毒物專家重申,此為極端實驗設計,模擬掩埋場酸性環境,非水庫實際狀況。
此外,農業部與環境部最新檢測顯示,烏山頭水庫及阿公店水庫鉛含量均符合「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及「飲用水水質標準」,未見超標。查核中心呼籲,傳言斷章取義強酸數據與飲用水比較,易引發不必要恐慌,應回歸科學事實。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澄清環境部破碎光電板浸泡強酸,為「極端」實驗設計,不適用於飲用水標準比較。 圖:翻攝「臉書」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