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5號颱風「海鷗」(Kalmaegi)於昨(1)日晚間生成,氣象專家研判其路徑將西行通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對台灣並無直接威脅,但太平洋未來仍可能出現新熱帶系統,天氣發展不容掉以輕心。

氣象專家林得恩今(2)日在「林老師氣象站」表示,「海鷗西飛,無害繞過」。他指出,原位於菲律賓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擾動98W已增強為輕颱「海鷗」,將橫越菲律賓中部進入南海並持續發展,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發生在台灣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現正最夯:呼應維新會「切身之痛」改革訴求 高市早苗砍年薪115萬日圓

不過林得恩提醒,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海鷗的跟班」,根據美國NCEP與歐洲ECMWF數值模式,11月7日前後西北太平洋恐再生成新的熱帶擾動,預估11月9日前後通過菲律賓北部後進入南海。而依歐洲EC-AIFS模式模擬,該系統也可能採「拋物線」路徑,貼近台灣東部外海後北轉至日本南方海域。雖目前仍屬中期預報、變數大,但環境條件有利其發展,增強為颱風且強度不弱的機率偏高。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洩天機教室」專欄也指出,「海鷗」於昨晚20時生成,歐洲模式(ECMWF)與氣象署潛勢路徑圖均顯示,颱風將遠離台灣,通過菲律賓後朝越南方向移動;若出現共伴雨勢,也主要落在呂宋島一帶,非台灣本島。

至於下一個可能形成的熱帶系統,吳德榮表示,目前各國模式模擬其可能在關島附近發展,但路徑分歧,「不確定性高」,仍需後續觀察。不過若海溫與環流條件持續有利,發展為颱風的機率不低。

當前熱搜:清潔隊員涉貪遭約談!台中市政府環保局搶先發新聞稿恐助串供滅證

專家呼籲,近期北台灣持續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偏涼並有局部短暫雨;「海鷗」雖無威脅,但11月中旬可能接近的新擾動才是未來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