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經濟武器化的時代,半導體生產能力已成為衡量國家實力的關鍵指標。全球在此領域中具重要影響力的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韓國荷蘭日本。其中,日本的表現格外受到關注,雖然曾在 1980 年代主宰全球半導體產業,之後卻陷入長期低迷,但日本專家指出,日本如今在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仍擁有壓倒性優勢,尤其是在光阻膜沉積設備方面。隨著美中對立升溫,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復興,已被視為經濟安全的核心議題。

根據《每日新潮》報導,東京大學教授、地緣經濟學專家鈴木一人分析,從經濟安全的角度來看待半導體,首先重要的一點是,它是 1 個全球分工完善的產業,半導體的供應鏈很長,涵蓋了研究、設計、製造(前段工序和後段工序)、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生產、材料供應等各個領域。由於半導體體積小、重量輕,各工序之間必須依靠空運連結,使「最佳生產地點」高度集中,但這種地理集中化如今反而成為潛在風險。

當前熱搜:普發現金10類族群免登記直接入帳! 財政部:11/12刷簿子就看到1萬

自日美半導體協議簽署後,韓國迅速崛起,在記憶體晶片領域取代日本成為主導力量。三星電子與 SK 海力士目前分別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其中 SK 海力士更佔全球記憶體市場約 21% 。然而,韓國業者以垂直整合(IDM)為主,未能完全複製日本過去的水平分工模式,晶圓代工業務發展仍面臨瓶頸,顯示韓國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轉折點。

另一方面,荷蘭在半導體設備製造領域佔據壓倒性地位。該國企業艾司摩爾(ASML)生產的深紫外線(DUV)與極紫外線(EUV)曝光設備,是先進晶片製造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沒有 ASML 的設備,全球最尖端的晶片生產將無法進行。

在技術優勢確立後,如何維持領先成為焦點。中國長期採取「追趕策略」,大量進口西方製造設備與材料,試圖自製先進晶片。美國則企圖維持技術差距,藉由出口限制阻止中國取得關鍵技術,確保西方持續領先。然而,美國的出口限制僅適用於使用美國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日本與荷蘭部分產品不受此限,使美國難以單方面掌控。

全站首選:洪耀南觀點》四中全會:從「乘風破浪」到「驚濤駭浪」——中共五年語言轉向的政治信號

因此,美國正積極遊說日本與荷蘭共同採取出口限制,以維持對中國的軍事與技術優勢。隨著中美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升溫,這場對抗已超越安全層面,演變為全球技術霸權之爭,而日本的角色與戰略地位,也因此愈發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