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防部近日宣布,將斥資 37.5 億歐元採購 20 架歐洲產「颱風」(Eurofighter Typhoon)戰機,引發外界關注。早在 2022 年,德國才以 100 億歐元的預算向美國訂購了 35 架 F- 35 隱形戰機,如今再度回頭選擇歐洲戰機,背後蘊含多重戰略考量。

騰訊網帳號「止戈軍是我」指出,德國目前已訂購的 35 架 F- 35 足以滿足該國核武投放及北約聯合作戰需求。由於德國能掌握的核武數量有限,現有機隊已能完成任務。再加上 F- 35 出色的互聯互通性能,能確保德軍在北約體系中維持高度協同,因此德國並不需要再額外擴充隱形戰機規模,以免造成龐大財政負擔。

現正最夯:再傳閃兵!修杰楷等人入列 前輩「萬老師」郭昱晴給建議了!

F-35A隱形戰機。(示意圖) 圖:擷取自《騰訊網》

其次,交付進度與後勤支援也是德國考量的重點。F- 35 全球訂單超過 3,000 架,產能緊張,德國 2022 年的訂單最快也要到 2026 年才開始交機,若再追加採購,恐需等上十年。相較之下,歐洲生產的颱風戰機能更快交付,且在訓練、維修與後勤系統上與德軍現有體系契合度更高,能迅速形成戰力。

更重要的是,德國此舉也被視為支持「歐洲防務自主」的象徵。面對美國「優先主義」傾向,德國作為歐盟領導國,希望透過採購歐洲自製戰機,強化歐洲在安全與軍事上的自主性,減少對美國防務體系的依賴。

瑞典鷹獅戰鬥機。 圖:翻攝自 X《MilitaryNewsUA》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戰略轉向也出現在其他西方盟國。加拿大近期傳出,正考慮縮減原計畫購買的 88 架 F- 35A 戰鬥機數量,改以瑞典生產的「鷹獅」(Gripen E/F)戰機替代部分採購。此舉顯示,在軍事技術逐漸成熟、地緣政治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歐美國家正重新思考國防自主與聯盟依賴間的平衡。

歐洲颱風戰機緊急出動協防北約領空。   圖 : 翻攝自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