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誰當國民黨主席,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都應該務實、理性、可落地。今天 ( 14 ) 日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提出「五大兩岸政策」,或許可以讓兩岸回歸現實再重新出發。

兩岸議題若被大國博弈綁架,台灣就會成為被動的棋子。讓兩岸問題必須回到兩岸自己手上處理,讓兩岸成為談判的主體。

現正最夯:卓榮泰稱「哪有那麼多錢補助鐵路地下化」 藍委怒:桃園市民無法原諒你

中國大陸的體制內同樣存在官僚系統與不同政治派系的利益結構。兩岸若能擴大交流、建立常態互動,不僅有助於理解對岸的內部邏輯,也能展現台灣的自信。這是務實,不是投降。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前台北市長郝龍斌。 圖:林朝億 / 攝(資料照)

郝龍斌提出「台灣不獨,大陸不武」,是一種戰略智慧。這句話的背後,是希望雙方都能回到和平精神與現實基礎上,為共贏創造條件。這種以和平為核心的務實論述,值得國民黨重新思考並接軌民意。

如果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覺得這是「小學生作文」,或許也該思考:當多數台灣民眾對兩岸議題的理解,正處於張教授口中所謂的「基礎階段」時,政治的任務應該是讓人民貼近、有感、能理解,而不是只讓少數人去考博士論文。

當前熱搜:美中貿易戰再升級!川普加徵100%關稅 金價飆破4100美元

台灣民眾對兩岸問題的關心,往往不是從宏大的理論出發,而是從自身生活的實際感受反饋到國家安全感、經濟穩定與未來方向。

政治人物若忽略這一點,就無法真正掌握民意的脈動,也忽略了兩岸和平的核心是民主價值。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 圖:黃建豪/攝(資料照)

過去張亞中校長提出「從合到和」的理論主張,理論上很完整,也有理想色彩,但若缺乏民意與社會共識,終究難以落地。政治不是哲學,而是群眾能理解、能參與的公共實踐。

鄭麗文立委則主張,兩岸政策必須以民主制度的自信為基礎,既不恐懼對話,也不迴避差異。

如果能讓人民參與、讓制度公開透明,兩岸關係才可能走出對立的循環,也能與郝龍斌市長的務實方向相呼應。國民黨若能整合這樣的思維,將能同時兼顧理性民意與中華民國的尊嚴。

以我一個幼稚園程度的人來看,卓伯源縣長主張「聯合國總部設在台灣」,理論上是諾貝爾和平獎等級。

政策的構想必須先凝聚社會共識,才能形成共鳴,也要考量國際政治的現實。政治不是誰講得更高,而是誰更接地氣、誰能讓人民真正認同。

郝龍斌市長的「五大兩岸政策」,提供了一個務實起點,也凸顯中華民國的存在感。

政策的價值,不在語言多漂亮,而在能否帶著人民,一步一腳印,打造民主與和平的未來。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鄭麗文。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