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初,印度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航母才與英國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 , R09)航母進行聯合演習。《Navalnews》指出本次演習有一系列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艦參與,並有英軍的 F-35B 「閃電」戰鬥機、印軍米格-29K 戰鬥機和多種預警機、反潛機進行協同演練。印度媒體表示,此次演習是印度海軍邁向世界級海上力量的重要指標。但這一強國夢,可能比看起來有更多懸而未解的困難。

印度航母維克蘭特號。 圖:翻攝自地球村的故事

近期盛傳俄羅斯駭客組織「黑鏡」(Black Mirror)揭露了俄羅斯內部文件,其表明俄方提供給印度海軍使用的米格-29K 存在雷達技術問題,可能導致雷達僅 20 小時就發生故障。

當前熱搜:颱風「風神」呼之欲出?氣象專家分析模式「3路徑」 若走巴士海峽須注意共伴效應

據《defence blog》稱,俄印之間的合約要求將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MTBF)為 150 飛行小時,將平均缺陷間隔時間(MTBD)設定為 120 小時。然而,在印度 INS Hansa 空軍基地舉行的年度俄印可靠性會議期間收集的數據顯示,結果要低得多。

2016 年至 2018 年間,米格-29K 機隊多次出現雷達故障。2016 年初,可靠性值僅記錄在 20 小時 MTBD 和 97 小時 MTBF,遠低於合約的閾值。該報導引述道,印度方面要求對所有雷達系統進行返工,費用由俄羅斯承擔。到 2019 年 5 月,印度海軍已正式將該戰機搭載的「Zhuk-ME」雷達從其原始製造商證書中刪除,實際上該雷達在印度已下架。

解放軍在此次演習過程中,出動包含殲-35 、殲-15T 、殲-15D 以及空警-600 等各種新式軍機。 圖:翻攝自 騰訊網 國平視野

《猫哥工作室》在騰訊網上評論道,雷達問題暴露的不僅是裝備品質,更揭示了印度軍事現代化的系統性問題,印度傾向於通過外購裝備快速提升軍事實力,但這種作法導致關鍵技術和零件供應鏈脆弱。

當前熱搜:管仁健觀點》台灣人為何不願跟著鄭麗文喊「我是中國人」?

在此次案例中,雷達失靈意味著艦載機在實戰中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印度不得不尋求法國「陣風M」艦載機作為替代方案,但法國的生產能力有限,每月最多只能生產 4 架。按照這種進度,印度的全面換裝至少要等到2030年以後。

印度在海軍上的一大對手無疑是中國,而後者近年積極提升裝備自產比例,艦隊有殲-15戰鬥機、直 18-J 預警直升機,新服役的空警-600 固定翼空中預警機也是新的威脅。這一系列中國裝備或許不算是最優秀的,但在開發過程中已吸取了技術和數據經驗,有助於裝備的實用化與後勤維護,更容易打造完整的制空體系。加上中國又將裝備提供給巴基斯坦,未來在與中國的摩擦中,印度可能面臨「兩頭燒」的窘境,若硬體再靠不住,恐將導致印度大國夢碎。

中巴合製的JF-17「雷電」Block III 戰鬥機 ( 梟龍戰機 )。   圖:翻攝自《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