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正國肺腺癌病逝,享年50歲;妻劉又甄證實他確診末期近一年後,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重症醫黃軒指出,肺癌早期幾乎無症狀,逾8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因肺部缺乏痛覺神經,腫瘤可潛伏5至10年未被察覺。他提醒,非吸菸者亦有風險,唯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才能早期發現、爭取治癒契機。

黃軒說明,肺癌之所以如此致命,關鍵就在於其高度的隱匿性。他引用2023年發表於《JAMA Oncology》的全球性研究數據指出,高達82.8%的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的第三或第四期,其中更驚人的61.9%已是無法透過手術根治的第四期,而能夠在早期(第一、二期)就被發現的幸運案例,僅僅佔了17.2%。黃軒表示,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來不及」的沉痛遺憾。

全站首選:于朦朧屍檢報告遭瘋傳!網抓包「1疑點」疑假消息

對於肺癌為何能「悶不吭聲」,黃軒解釋,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肺部幾乎沒有痛覺神經」。他引述2020年《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主張,特別是肺腺癌,從一顆僅1公分的小結節,即可能發展成具有侵襲性的惡性腫瘤,其潛伏期可能長達5~10年之久。黃軒特別指出,肺腺癌(Adenocarcinoma)這種型態尤其狡猾,因為它「typically arises in the peripheral zones of the lung, often without early airway obstruction, and thus symptoms may not appear until pleural invasion or metastasis」。這段引自2015年《J Thorac Oncol》的文字意味著,腫瘤常在肺部外圍區域靜靜生長,初期不會壓迫氣管,因此不影響呼吸,直到癌細胞侵犯到胸膜或轉移至其他器官,患者才終於感覺到異狀。

針對「我不抽菸,應該不會得肺癌吧?」的普遍迷思,黃軒提出嚴重警告。他表示,這樣的觀念「其實錯得離譜」。根據2024年《The Lancet Oncology》研究顯示,近年來亞洲非吸菸者的肺癌病例正持續攀升,其可能原因包含了長期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廚房油煙、PM2.5空氣汙染以及特定的基因突變(如 EGFR、ALK 等)。黃軒強調,不抽菸絕不代表零風險,而吸菸者罹患肺癌的危險性更是高出10至20倍以上。

黃軒說明,既然肺癌早期無聲無息,目前唯一能有效「搶在它前面」的方法,就是進行主動篩檢。他指出,醫學界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揪出早期肺癌的最佳利器,不僅能在腫瘤體積小於1公分時就偵測到異常,根據2011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權威研究,更能有效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黃軒也提到,台灣自2022年起已推動公費 LDCT 篩檢政策,嘉惠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此條件將於2025年起從30包年下修為20包年)的民眾,讓許多潛在病例得以在早期現形。

全站首選:對話紀錄曝!李正皓秀鐵證:王鴻薇操控聯合報抹黑潘孟安 請妳道歉下台!

最後,黃軒再次提醒,儘管肺癌高度隱匿,身體有時仍會發出細微的警訊。他主張,若民眾出現「咳嗽超過三週」、「咳痰帶血絲」、「呼吸變短、胸痛、背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聲音沙啞」等狀況,且症狀持續未見改善,切勿當成小感冒而輕忽。每一次對身體異常的警覺與後續的檢查,都可能是扭轉命運最關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