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國際安全部資深研究員Philip Shetler-Jones在2025「台北安全論壇」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丁企圖重建俄羅斯帝國榮光,但烏克蘭戰爭至今已經展現出韌性的嚇阻效果。他強調,對於被侵略國家而言,「不失敗就是一種勝利」,維持主權、取得國際支持,已經是非常重要的戰果。
Shetler-Jones分析,俄羅斯2014年在克里米亞以灰色手段、滲透政府的方式達成「不流一滴血」的佔領,但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卻碰到巨大反差,原因在於烏軍、平民與政府形成了跨部門的韌性,共同抵抗至今。這說明「韌性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一旦社會不輕易倒下,就能讓侵略者難以得逞。
他提醒,中國未必會選擇傳統軍事入侵台灣,因為台灣是島嶼地形,登陸作戰極為困難;更可能的做法是持續在灰色地帶透過經濟、輿論與政治干擾來削弱台灣的防衛韌性。可能的手段包括對漁業、採礦、海底電纜等經濟活動製造壓力,並進行資訊作戰與心理戰,藉此影響台灣民眾與政府的互信。
Shetler-Jones認為,台灣近年已展現積極作為,例如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在海纜通訊多樣化上取得進展。但他警告,中國可能採取有限封鎖或禁運,意圖避免美方直接介入,同時造成台灣內部疏離。因而台灣社會必須提前演練「交戰規則」,並持續確保海外補給管道暢通,才能將「不輸」轉化為「勝利」。
他建議,台灣可進一步投入自動化、無人化的海上運輸補給工具,或建立可靠的第三方非私人運輸體系,以確保在長期禁運情況下仍能獲得必要物資,維持與全球海事的連結。他強調,在灰色作戰和心理戰已成新常態的時代,台灣唯有強化自身韌性,才能持續嚇阻對手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