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軍事節目《必勝》在十月二日披露,共軍飛行員在中國近海空域與兩架外軍隱形戰機「硬碰硬」對峙,並以近距離、特技動作與火控鎖定「迫使對手離開」。這種敘事具戲劇性,迅速在中國引發熱度與猜測究竟是何型號隱形戰鬥機?然而,真正值得追問的並非型號八卦,而是此類行為與敘事,是否置於既有的中美海空相遇規範框架之內?是否遵循了降低誤判、避免升級衝突的宗旨?
規範並非真空 美中已有具體框架
早在2014年11月,美中就簽署了兩份關鍵諒解備忘錄,《關於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機制的諒解備忘錄》和《關於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的諒解備忘錄》。2015年兩國國防部又為兩個備忘錄新增了「軍事危機通報」和「空中相遇安全行為準則」的附件,並同意就其他附件進行磋商,這被普遍視為迄今美中兩軍在軍事互動上最具體的制度安排之一。
2025年初,美中還進一步針對「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China-US Rules of Behavior for Safety of Air and Maritime Encounters)執行情況進行討論改進。這套框架的核心是降低誤解誤判與碰撞風險,強化互動的可預期性、可通報性與可降溫性。用更直白的話來說,當海空兵力在近距離遭遇時,首要目標不是「表演膽識」,而是把風險穩住。
無獨有偶,共軍軍機與美菲澳軍機屢次發生近距離接觸的危險事件,除了2001年的南海美中軍機擦撞事件,近期有2023年5月,1架共軍殲-16戰機在南海國際空域,以迫近方式對美國1架RC-135偵察機,做出不必要的挑釁行動;2025年2月,2架中國殲-16戰機在南海上空向1架澳洲P-8A偵察機釋放熱焰彈(flares),當時雙方距離不到30公尺;2025年2月共軍直升機在黃岩島附近,逼近1架菲律賓軍機,距離僅約3公尺。
現正最夯:對話紀錄曝!李正皓秀鐵證:王鴻薇操控聯合報抹黑潘孟安 請妳道歉下台!
然而,任何強調「硬碰硬」、「極限逼近」、「火控鎖定」的敘事,都應被置於規範之下接受檢視,包括是否遵守安全間距與通聯程序?是否在升級前採取了必要的識別、警告與距離控制?危機通報與溝通機制是否啟動或可被追溯?若缺乏這些程序性訊息的公開與對照,公眾就無從判斷敘事是否符合規範精神。
極限施壓 近距離「表演」未必等於優勢
在央視報導中,共軍以火控雷達「鎖定」對方、10–15米級距離的倒飛並航、「桶滾」等特技機動。這些描述縱使符合中國敘事的精神勝利,但從專業風險管理與戰術理性來看,問題不少:
首先是戰術效益存疑,近距離特技機動對爭取發射解算、創造有利攻角或能量優勢的價值有限;相反,極近距離帶來的碰撞風險與姿態失控風險陡增,這與「安全相遇」的底線相牴觸。
其次是電磁隱蔽的代價,主動火控鎖定不僅提高升級門檻,也可能暴露自身感測器、火控雷達與電子對抗參數。對一線部隊而言,伴飛攔截更重視「識別—監控—警告—距離控制—記錄留證」的可追溯流程,而非貿然用最具挑釁意味的電磁手段。
最後是與常模流程不符的風險,各國公開的海空相遇「安全行為」原則,普遍強調可視化識別、頻道聯絡、受控距離、避免危險機動、記錄證據。若報導所述完全屬實,則共軍做法與通行「風險最小化」精神背道而馳;若有誇飾成分,則反映出中國宣傳導向優先的問題。
換言之,中國不是要求「克制」,不是鼓勵「膽小」,而是鼓勵「王偉」式犧牲,以高動態「貼臉」來換取可被媒體渲染的民族主義。
從「機型之爭」轉回「規範對照」
追問西方隱形戰機型號固然吸睛,卻容易轉移焦點。更具公共價值的提問應是該事件的流程是否吻合中美倡議的安全相遇原則?是否運用了危機通報與溝通機制,以降低誤判與擦撞的機率?更應把視線拉回「規範對照」,能迫使敘事回到程序與證據,也有助於區域安全治理的理性討論。
眾所周知,中共對於單一事件的戲劇化敘事,若缺乏程序、距離、通聯、電磁管控等關鍵細節的對照,就凸顯無法證明其合規與合理,更可能在訊息競逐中放大誤解與對抗情緒。要避免中國未來在輿論場上不斷重演「驚險瞬間—情緒高潮—資訊對立」的循環,外界關注不該是「誰更勇猛」,而是「誰更負責任」,必須認清「王偉」們的膽小鬼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