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壇的權力更迭,往往伴隨戰略方位的重整。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即將成為日本憲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這不只是性別的突破,更象徵日本國安戰略在「安倍之後」的再定義。她延續「安倍路線」的核心精神——強化國防、親美聯盟、深化印太合作——但她的戰略取向,已從「模糊的現實主義」走向「明確的價值定位」。日本正進入一個以安全為信仰、以結盟為基礎的外交新時代。

高市早苗在安倍的戰略地圖上畫下更清晰的界線

現正最夯:于朦朧屍檢報告遭瘋傳!網抓包「1疑點」疑假消息

安倍晉三以「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奠定日本的價值導向戰略,同時維持與中國的最低限度接觸,以平衡經貿與安全。高市則明確主張「不能容忍以武力改變現狀」,推動修憲使自衛隊成為「國防軍」,並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作為國家安全的邏輯起點。她的戰略信仰已超越安倍時代的務實調和,轉為明確的政治表態:日本不再隱身於美國主導的戰略架構,而要成為印太安全體系的行動者。對高市而言,安全不只是防衛議題,而是國家定位的核心。

日本印太戰略的再定義:從地緣防衛到價值結盟

在印太戰略的語境下,高市將「安倍的地圖」轉化為「安全與經濟一體化」的政策藍圖。她繼承「積極和平主義」的思維,卻更強調結盟的實質化。川普重返白宮後,美日同盟勢必再度成為印太秩序的支軸,而高市也明確主張「與美國共同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

當前熱搜:對話紀錄曝!李正皓秀鐵證:王鴻薇操控聯合報抹黑潘孟安 請妳道歉下台!

她的策略,是以經濟安全延伸防衛安全——不僅強化自衛隊角色,也透過產業鏈與科技合作擴大戰略影響力,使日本從「戰略響應者」轉為「印太秩序的主動塑造者」。這一構想已超越傳統的地緣防衛邏輯,轉化為兼具價值與供應鏈結盟的雙軌體系。而這樣的戰略明確化,也勢必改變日本與中國的互動結構。

中日關係:從外交冷卻到戰略解構

中國對高市的出線反應謹慎卻明確。外交部重申「希望日方信守在台灣等問題上的政治承諾」,顯示北京已預期雙邊關係將進入更尖銳的防禦態勢。中國學界普遍認為,高市的對中政策將延續安倍的「防中軸線」,甚至更具意識形態色彩。她雖可能在強硬與穩健之間尋求平衡,但整體走勢勢必偏向戰略對抗。這使中國在東北亞的戰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而日本則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牽制」。

中日關係因此不再只是外交層面的冷卻,而是戰略結構的重組。高市所代表的日本,正與美國、澳洲、菲律賓等國形成「印太防衛圈」,從區域平衡者轉為結構性對手。中國口中的「多事之秋」,正反映其面對日本戰略能動性崛起的焦慮——日本不再被動,而是成為東北亞安全格局的新變數。

台日關係:從理念盟友到制度夥伴

在對台政策上,高市不只是延續安倍精神,更將其推進為可操作的戰略。她四月率團訪台,與賴清德總統共同提出「非紅供應鏈」構想,強調在半導體、AI、能源等關鍵領域強化合作,以因應中國主導的產業鏈威脅。這不只是經貿合作,而是一種「供應鏈安全聯盟」的雛形。

對台灣而言,高市的上任代表日本對「台海和平」的戰略定位更明確化。她將台灣視為印太安全網的一環,意味著台日關係可能出現制度性突破——從政治表態走向政策連結。若未來日本在CPTPP與科技安全架構中積極納入台灣,雙邊關係將從「準同盟」走向「實質共防」。

「親美友台防中」路線:高市早苗的戰略選擇

高市早苗的出現,使日本外交正式告別模糊。她在延續安倍戰略框架的基礎上,以更鮮明的安全信仰重新定義國家角色。面對中國的壓力、韓國的觀望,以及美國要求日本承擔更多戰略責任的現實,她選擇以「親美友台防中」作為核心路線,將安全視為政治合法性的支柱。日本作為亞洲大國與印太戰略的關鍵成員,勢必在區域權力結構中更往前一步。

這一步,既可能鞏固日本作為穩定力量的地位,也可能成為新一輪戰略競逐的觸媒。對台灣而言,高市的上任不僅象徵台日合作邁向制度深化,也讓台灣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更具戰略必要性。她的明確化,正是印太聯盟再集結的起點。

(作者為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