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喊話台美晶片製造應五五分,引發關注。美經濟專家今天受訪表示,這個想法目前看起來更像一種理想化的目標,希望有更多的國內製造,但要能擴增新廠房來生產晶片,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9月底受訪時,重申將與台灣達成貿易協議,他持續對台灣遊說晶片製造五五分的構想,也就是美台生產各半。他還拋出「矽盾」的對立論點,認為美國本土晶片充足,才能保護台灣。
對此,哈德遜研究所國際經濟專家華特斯(Riley Walters)今天在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2025年會場邊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這個想法目前其實更像一種理想化的目標,要能擴增新廠房來生產晶片,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他認為,在目前川普政府的想法裡,朝此方向邁進是理想的,他們也許不會強硬要求達到50%,但至少想要傳達的訊息是,「希望有更多的國內製造」。隨著台積電在美國的新廠未來幾年陸續投產,美國國內的晶片產量會逐步增加。
華特斯指出,建造一座晶圓廠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而晶片需求會持續急遽成長,特別是在人工智慧(AI)發展的驅動下;要單靠新設廠房來滿足晶片需求成長,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表示,在未來幾年,美國將有新廠房上線、更多國內生產,「但距離達到50%的水準還差得很遠。」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日前再度赴美磋商對等關稅,並於1日凌晨自美國返台。她受訪表示,談判團隊從未做出晶片製造五五分的承諾,這次沒有討論這項議題,也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
華特斯今天下午出席GTI年會美台貿易及科技政策場次時表示,台灣是美國在AI發展方面非常重要的夥伴,AI需求推動貿易逆差,「未來還會持續下去」。
在台美協議方面,他認為,很大一部分與川普政府的優先事項有關,包括再工業化,有更多對美投資、企業赴美設廠,以及關稅收入、減少貿易逆差。台美雙方都希望能達成協議。
同場的前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表示,美國的232調查本身就代表川普政府的產業政策,這些調查涵蓋的領域正是川普政府希望提升、振興製造能力,以強化經濟安全的重點。
他指出,232調查涉及造船、汽車、汽車零件、鋼鐵、木材、製藥、重型卡車、關鍵材料及商用飛機等產業,推測美國政府已有鎖定的合作夥伴。例如,韓國會協助造船,台灣企業則會在半導體方面提供協助。
美國的232調查是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Section 232 of the Trade Expansion Act of 1962),調查特定進口品是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
此外,陳正祺觀察,對美國來說,關稅被視為一種工具,「既是經濟工具,也是政治工具」,用以迫使對方坐上談判桌。談判可能會在川普整個任期內持續不斷,「因此,這種不確定性將是企業必須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