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在加勒比海的軍事行動引發國際法爭議。美國宣稱這是「反毒行動」,以打擊跨境犯罪與毒梟勢力,但空襲造成平民傷亡,引發聯合國與多國政府的質疑。川普政府則認為,這是為了遏止毒品流入美國所做的必要升級手段。

然而,這場行動若從地緣政治角度觀察,反毒只是表層理由,真正目的是重新奪回美國在拉丁美洲「後花園」的主導權,並在中國勢力迅速滲透之際,重塑美國的區域控制力。

現正最夯:公告私有基督墓園納重劃引眾怒 上百墓主家屬陳抗籲市府停拆

「加勒比海行動」意在提醒各國:「美國仍在」

自十九世紀門羅主義以來,美國始終將拉丁美洲視為自身勢力範圍。冷戰後雖一度淡出,但隨著中國以資金、基建與貿易滲入,拉美再度成為地緣政治熱區。川普延續這種「後花園焦慮」,將反毒、反中與反移民整合為「國家安全外圍防線」的論述,加勒比海行動正是此思維的延伸,既是軍事展示,也是政治訊號,意在提醒各國「美國仍在」。

然而,這種以威懾為主的短線操作缺乏制度架構,雖能暫時壓制毒梟與走私,卻難以重建信任。對多數拉美國家而言,美國的介入仍帶有干預與懲罰色彩,使其在區域內的道德正當性與國際法上的合法性日漸削弱。

全站首選:管仁健觀點》華國演藝圈的垃圾男為何要逃兵?

美國以制裁維繫影響力,中國以經濟連結加強依附

與此同時,中國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正以「經濟滲透」的方式穩步擴張。從巴西的比亞迪(BYD)電動車工廠、阿根廷的鋰礦投資,到巴拿馬與秘魯的港口工程,中國以貸款、建設與市場准入取代過去的意識形態輸出,建立起持久的依附網絡。美國雖意識到這場戰略滲透,並以簽證限制、關稅與軍事威懾回應,但成效有限。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未能阻止中國滲透,反而加強南美與中國經貿往來。

當美國對拉美產品課以高關稅,中國則以市場開放與採購誘因填補空缺。巴西的黃豆、阿根廷的咖啡與智利的銅礦,紛紛轉向對中出口。這場「黃豆戰」象徵的已不只是貿易糾紛,而是兩種全球秩序的競爭:美國以制裁維繫影響力,中國以經濟連結加強依附。

中國不必說服,只需等待美國犯錯

在兩強角力之間,拉美各國並非被動接受者。巴西總統魯拉主張「戰略自主」,在中美之間維持靈活平衡;墨西哥則受限於北美供應鏈而難以偏離美國;而阿根廷則以債務與通膨為由,傾向接受中國貸款。這種「自主依附」現象顯示,拉美正學會以地緣縫隙換取談判籌碼。然而,川普的強硬政策卻讓這種平衡傾斜。

當美國選擇以懲罰與軍事威懾為主要手段,拉美國家更傾向尋求不帶附條件的合作夥伴。中國不必說服,只需等待美國犯錯。每一次美軍空襲、每一次貿易報復,都成為中國在拉美強化存在的絕佳契機。

美國不再是拉美唯一的中心,多極化正加速形成

川普的加勒比行動表面上是反毒,但實際上是在修補美國的「戰略空白」。這場軍事展示不僅針對毒梟,更是針對中國。當中國的電動車、礦產與港口佈局深入南美,美國以軍事力量重新標示「界線」。歐洲媒體早已指出,美國在南美的失勢,正被中國與歐盟分食。歐盟推動與南方共同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試圖填補美國撤退後的真空。

這意味著,美國不再是拉美唯一的中心,拉美的多極化正加速形成。在地緣政治的邏輯中,「空白」從不長久存在,舊權力的撤離總會引來新權力進駐。中國以港口、貸款、科技與貿易連結重建區域依附,美國則以航母與制裁維持殘存影響。

懲罰只會讓中國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項

加勒比海的硝煙看似美國強勢重返的訊號彈,但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這更像是一種焦慮的表現。川普以單邊主義回應全球挑戰,卻忽視地緣現實的變化。今日的拉美不再需要被「保護」,它需要被「信任」;而美國若繼續以懲罰取代合作,只會讓中國的市場與基建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項。

川普想重新定義「美洲秩序」,卻可能親手削弱美國在西半球的主導權。這場從反毒延伸至反中的權力實驗,其成效尚未明朗,但代價已然可見。美國的軍艦或許仍可停泊在加勒比海,但它的說服力,正隨著每一次爆炸聲而逐漸消散。

(作者為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