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瑞東診所院長杜柏村今(1)日指出,全台灣250萬糖友中,近8成有肥胖問題,稱為糖胖症,其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等共病風險如同不定時炸彈。血糖與肥胖會造成全身慢性發炎,破壞血管功能,進而提升心、腎疾病風險;而脂肪堆積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讓血糖與體重更難控制。

杜柏村的患者中有位50多歲的多金 (化名) 是資深房仲與糖尿病患者,多年來在家庭與工作間奔波,壓力讓體重飆破110公斤。她嘗試過節食、中醫等方式卻屢屢復胖。直到先生因肥胖造成主動脈剝離險喪命,婆婆又罹癌,她才驚覺「必須先健康才能撐起這個家」。在醫師建議下,搭配兼顧控糖、減重、護心腎的藥物,以及飲食運動,半年後成功瘦下10公斤,更減掉高達27公斤的內臟與皮下脂肪,徹底脫胎換骨。

現正最夯:苦苓挺捷運老婦 質疑男子「沒資格坐」!遭網酸爆:站著說話不腰疼

多金今天現身說法,她非常感謝遇到杜柏村醫師這位「超人」,在醫師的指導下,讓她逐步減重,血糖也獲得控制,尤其是體重下降了20多公斤,減掉的大多是脂肪,肌肉量也增加了,親友看她都說「看起來年輕多了」,她有信心體重一定可以持續降,可以避免併發其他疾病。

杜柏村強調,糖胖症有年輕化趨勢,青壯年也不能掉以輕心!他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活動量極低、抽菸、多外食,確診糖尿病後服藥治療,仍因肥胖與高血脂,在某次回診時被發現有心臟衰竭症狀,緊急轉診至醫院確認為心肌梗塞、三條冠狀動脈全阻塞!雖符合GLP-1腸泌素藥物健保給付,讓治療可兼具控糖、減重與心血管保護,但因生活習慣未改善,體重仍無明顯下降。最後在醫師建議下自費加大藥物劑量,才成功控制體重,降低共病風險。「兼顧多重效益的藥物讓疾病治療不再侷限於單一療效,而是從源頭降低風險!」

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治療指引將「血糖及體重雙重控制」與「器官保護」並列兩大治療目標,強調醫師在處方時須同時考量控糖、減重及降低心、腎風險。杜柏村院長進一步解釋,目前臨床常用的多種控糖減重藥物,包括GLP-1腸泌素藥物、GLP-1/GIP腸泌素藥物,以及SGLT2抑制劑;其中GLP-1腸泌素藥物已證實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SGLT2抑制劑則在抗心衰方面表現突出,兩者皆有腎臟保護效益;而GLP-1/GIP腸泌素藥物,目前心血管實證的文獻待正式發表、未有腎臟保護研究。

現正最夯:爆偷拍政敵選擇性爆料 名嘴:黃國昌狗仔有人窩裡反 他喊:你的人在我這!

杜柏村呼籲,患者需正視血糖及體重,才能降低共病風險。他鼓勵患者不論病程長短,都要勇於接受治療並改善生活型態,「及早治療效益最高,但治療永遠不嫌晚,只要願意開始,就有機會重拾健康主導權。」

多金向杜柏村醫師致贈感謝卡片。   圖:唐復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