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聯合國成立80週年,美國總統川普卻在大會上痛批這個組織「只會說不會做」,結束戰爭的努力毫無參與;隨後與秘書長會面時,他又改口強調「百分之百支持聯合國」。這前後反差或許顯得荒誕,卻正好揭示聯合國的矛盾處境:它是全球最具象徵性的舞台,卻同時受大國角力與否決權深深掣肘。台灣每年呼籲「支持入聯」,外交部長投書國際媒體,海外僑界集會聲援,駐外館處爭取各國支持,媒體版面再次出現「2758號決議中國惡意扭曲」的論述。這一切,已經成為台灣外交的年度儀式。但在這些熟悉動作背後,我們更該冷靜追問:聯合國究竟能為台灣帶來什麼?

入聯問題的核心不只於「能不能進去」

現正最夯: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洪災2死3人失聯! 市場抱柱婦人平安脫困

「支持入聯」的訴求雖然重要,卻始終碰到現實的天花板。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必然會動用否決權與政治壓力阻擋台灣,使正式「入聯」幾乎不可能。更何況,聯合國本身就經常在區域衝突上顯得無力,從敘利亞內戰到烏俄戰事,制裁與調停往往止於文件與表態。這些現實提醒我們:台灣若只將外交能量投注在「能否入聯」的形式上,最終難免陷入象徵大於實質的困境。換言之,入聯問題的核心不只於「能不能進去」,而更在於台灣如何在國際上持續展現貢獻、累積存在感。

「爭取入聯」是不放任中國的「一中」敘事壟斷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正式入聯的可能性極低,但台灣仍必須持續發聲。因為一旦我們沉默,就等於默許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以「一中原則」壟斷敘事。持續「爭取入聯」,除了是對內部社會的宣示,更是對外界表明:台灣不會自行放棄國際空間。換句話說,入聯的價值雖難以轉化為制度成果,但其政治意義在於維持議題能見度,並避免中國的單邊敘事成為國際「共識」。因此,爭取本身是一種必要的抗衡,但更關鍵的還在於:我們能否讓世界看到「台灣能帶來什麼」。

現正最夯:人家「電磁彈射」它搞「電池彈射」! 出事會拋出3米外 網譏 : 射災難給別人

讓世界更理解台灣可以做的貢獻

事實上,台灣近年早已透過多元管道展現國際影響力。從七大工業國集團(G7)公報納入台海和平穩定,到歐洲議會與美日澳安全合作架構強調台灣角色,我們的聲音正逐步嵌入區域戰略布局。更重要的是,在公共衛生、防疫與航空安全等專業領域,台灣具備高度實務需求與專業經驗,本應在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中發揮作用,卻因中國杯葛而屢遭排除。但正因如此,若台灣持續以「專業貢獻」作為立足點,不僅能凸顯「不可或缺性」,也能反襯中國打壓的無理。再加上台灣掌握全球六成晶片、九成先進晶片的製造能力,供應鏈安全更是各國無法忽視的核心議題。這些具體貢獻,比單純的「入聯口號」更能說服世界理解台灣的價值。

在大國角力的國際秩序中,凸顯台灣價值

更值得推廣的是,台灣的民主經驗本身就是重要資產。面對中國威權體制的滲透、假訊息的操作,以及經濟脅迫的挑戰,台灣展現了如何在壓力下維持開放社會與民主制度的實例。這不僅是對國際社會的示範,更是對志同道合國家的價值支援。如果說聯合國的核心精神在於和平、人權與尊嚴,那麼台灣的存在本身,就是這些價值的體現。

因此,入聯固然是台灣外交戰略的一環,但不會、也不應成為唯一的目標。更關鍵的是,如何在沒有「入聯席位」的情況下,依舊展現不可或缺的存在感。這意味著,除了持續表達訴求之外,台灣更應以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半導體供應鏈與民主治理的經驗,展現具體貢獻。唯有將象徵與實質並重,把席位與貢獻結合起來,台灣才能在大國角力的國際秩序中,凸顯自身價值並穩固位置。

真正能讓台灣被世界看見的,不是席位,而是貢獻。

文/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