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消息報》 20 日援引未具名消息來源報導,埃及以軍事演習為名,在西奈半島集結包括武裝直升機在內的重型武器。此舉不僅挑戰 1979 年與以色列簽署的《大衛營協議》限制,也使阿拉伯聯盟的反擊策略逐漸浮現。分析人士指出,埃及此舉可能暗藏更大的戰略考量。
1979 年,埃及與以色列在美國斡旋下簽署和平協議,結束兩國敵對狀態,並規定埃及不得在西奈半島部署過多軍事力量,以免威脅以色列安全。然而,這項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埃及的軍事自主權。如今,埃及以演習名義實質性集結重型裝備,迫使以色列分散軍力,增加其國土防衛壓力。
延燒焦點:500美軍撤離台灣? 鷹派vs.鴿派 美智庫建議撤軍、減軍售緩解台海緊張

阿拉伯聯盟的策略並非單一行動。在卡達遭遇以色列空襲後,沙烏地阿拉伯與巴基斯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核威懾能力;同時,英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國公開承認巴勒斯坦,使以色列在國際上面臨外交孤立。埃及透過軍演牽制以色列,增加其對巴勒斯坦採取行動的難度,形成所謂的「三板斧」戰略。
然而,在軍事技術層面,阿拉伯國家仍存在明顯缺陷。以色列擁有 F-35I 戰機,具備先進隱身能力與空戰優勢。為縮小差距,阿拉伯國家可能將目光投向中國研發的殲-35E 戰機。該型戰機具備多任務能力及較高性價比,如果成功引入,將在技術上對以色列形成一定威懾。

不過,引進高端戰機仍面臨資金與西方國家政治阻力等挑戰。即便順利購置,阿拉伯國家是否能充分運用仍存疑。美國在本次局勢中的態度亦備受關注,雖然以色列是其重要盟友,但在國際社會日益支持巴勒斯坦的氛圍下,美國似乎無法完全保障以色列利益。未來,埃及若能引進殲-35E 戰機,將增強軍事籌碼,但以色列仍保持技術優勢與美國支持,中東局勢走向仍待觀察。

以軍戰機。 圖: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