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寬敏基金會、永社、台灣教授協會、李登輝基金會、台獨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20日舉行「2025 國家正常化研討會」,與會學者專家呼籲,台灣社會需正視AI(人工智慧)資訊戰、歷史記憶重構、對外正名、國際法治理及空間正義等不正常現象,積極行動、共創民主、自由、被國際普遍承認的「正常國家」願景。
台灣永社理事長羅承宗示警,生成式AI已經成為全球新世代認知戰的利器。經過他的實驗比對,中國「夸克」和「豆包」AI已經被訓練到「完全呼應官方立場」,如果提問「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得到的答案是「台灣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全站首選:典型秋颱!樺加沙「又強又大」 氣象專家:今起風雨浪逐漸增大
羅承宗強調,資訊戰的戰場在背後的資料庫,台灣應該增進AI領域的知識厚度,將「對的資訊」放上網路,讓「對的AI」學習,而政府應該落實「資訊守門人」角色,防範跨境資訊操控。另一方面,政治大學副教授林佳和指出,國定假日不僅是休假日,更是權力與價值納入集體記憶的重要手段。
林佳和續指,2025年《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雖新增多項國定假日,卻刪除了「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反映政治權力對歷史記憶的選擇性建構,應慎防國民黨修法將台灣鎖入「一個中國」的框架。細看這部條例依舊保留「反侵略日」、「言論自由日」等,顯示出台灣存在著一個價值極度混亂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
立委陳培瑜提醒,當初立院在修訂《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各黨派聚焦的共識不到10%,只要在立院提到「白色恐怖」、「戒嚴」,國民黨就會跳腳、拍桌,也因此他們必然要刪除「519白恐記憶日」。紀念日代表的是歷史記憶,因此紀念日的形成應該要有公民力量參與,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聲音。
東吳大學講師王鼎棫認為,假日設計代表國家價值選擇與認同競逐。「台灣光復節」與「終戰紀念日」的爭論是集體記憶與國家定位的拉鋸,但此刻這二邊卻如「油」與「水」一樣,無法形成交集。台灣共同體應以民主為基礎,國定假日可以經由民主程序誕生,反映多元價值與日常生活節奏,成為新時代台灣人的共同練習場,才能夠進一步推動正常化。
立委張雅琳表示,藍白在立院透過一切行動阻止我們形塑「台灣史觀」,例如文化部、外交部的媒體宣傳預算全都被刪減至零,在立院形勢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包括行政部門、民間單位都還是必須要努力,張雅琳也分享自己加入學校家長會,舉辦二二八走讀活動,藉此鼓勵學校更重視人權教育、給老師或文史團體更多支援,才能發展地方的集體記憶。
佛光大學助理教授彭睿仁解析,台灣若能與歐盟數位治理法制(如GDPR、AI Act)接軌,加強資料治理與AI監管,除有助提升本地法規效力,更可拓展與歐盟AI合作機會,深化實質外交。此舉亦平衡中國對全球科技規範之影響,讓台灣在國際數位政策上創造更大空間。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林瓊華直言,中華民國來到台灣,是一種失去母國的「遷佔者國家」姿態,從心智到身體(空間)全面的威權政治操控。透過各種宣傳手段,將統治者形塑為全民崇仰的典範人物。對過去的不義選擇遺忘和忽視 其實就是不願用心防止將來的不義!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威權象徵轉型或移除工作,落實轉型正義,鞏固社會民主價值。
林瓊華痛批,將中正紀念堂等威權象徵,與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紀念地共存,這是假「多元史觀」之名造成價值錯亂。同樣位在行政院底下,人轉處在推動轉型正義,但另一方面,交通部觀光署卻補助大筆預算將威權地景當成觀光資源,實在讓人非常錯亂!
此外,從國際的評鑑指標來看,台灣早已是全球民主化前段班的國家,但根據觀光署的統計,外國旅客來台造訪最多的景點卻是中正紀念堂,歷史學家戴寶村感嘆,這是何其諷刺的事情。就連地方上要拆個銅像,都會被批評「勞民傷財」引起眾人反對。清除威權象徵,建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地名路名,無論是官方或民間,還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