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在本周將召開利率決策會議,決定利率政策是否調整以及調整的幅度,美國8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9%,較7月份的2.7%高,8月的核心CPI年增率均為3.1%,因此,就消費者物價指數而言,美國上個月的物價上漲率仍不低。因此,美國聯準會即使會降息,降息的幅度也不會太大。
就台灣而言,台灣央行也將在本周召開理事會議,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我國8月CPI年增率為1.6%,扣除蔬果與能源的核心CPI年增率為1.74%則是高於CPI年增率,我國物價上漲的情況雖較美國緩和許多,但台灣過去升息的幅度也遠小於美國。因此,即使美國降息,並不意謂台灣也要跟美國同時降息。
延燒焦點:低利率環境有利無息資產 法巴銀喊金價上看4,000美元
除了利率政策外,台灣央行目前面對一個更受社會關注的政策為選擇性信用管制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的管控政策。在金管會直接將新青安貸款排除於銀行法第72之2條的規範之外後,中央銀行9月8日也在「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問與答中,在購置住宅貸款的第17與18題問答終將實質換屋自住需求的原屋出售,由1年放寬為1個月。
相較於金管會將新青安貸款視為沒有風險的排除政策,央行的寬屋規範由一年延長為18個月的作法,對房市的影響應相當有限。這是因為,房屋交易量下滑是不爭的事實,當房屋交易量持續下滑時,換屋需求的民眾要在一年內出售房屋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央行這樣的做法可能就是讓這些換屋族可以不用馬上降價出售,仍會助長房市維持在高價。相較於過去行政院還有打炒房的措施,儘管打擊炒房的行為成效不彰,相關討論可以參見本專欄「房價『愈打愈高』應檢討為何對的政策卻沒有產生效果」。此次,金管會完全將新青安貸款排除在銀行法規範的作法,已成為幫助炒房的火車頭。
政策方向即使正確不表示沒有風險
當金管會可以超越法律的將新青安貸款排除在法律規範之外時,除了適法性問題外,金管會變相認為購屋貸款政策不是風險做法是否正確,必然會讓金管會的專業度受到質疑。事實上,政府推動的政策方向即使正確,並不表示政府推動的政策就不會有風險,這是金管會排除新青安貸款於銀行法之外,毫無說服力的原因。
此時,若中央銀行仍維持讓商業銀行「自主管控」房地產的作法是否合適,值得進一步討論。這是因為,在去年央行要求銀行自主管控不動產授信集中度前,銀行已因為銀行法第72-2條的比例30%限制而降低房貸承做的數量,然而,在金管會將新青安貸款排除後,僅剩下央行的不動產授信集中度政策。換句話說,需負擔金融監理之責的金管會置身事外後,若央行不「主動」積極管理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則台灣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將無人可管。
放手的金管會讓央行必須採取更嚴格的房地產放款集中度控管
最後,在金管會與商業銀行放寬不動產授信的標準後,許多人也猜測中央銀行在18日的理監事會也會放寬不動產集中度的控管,這樣的猜測應是政治上的推論,毫無根據。如前所述,在金管會推出對建商有利的政策後,不動產授信的風險僅會升高而不會降低,若央行去年擔憂房地產泡沫的風險,則在金管會在9月4日鬆綁管制後,房地產風險產生的機率應該是提高,而非降低。因此,央行該做作的是,除了維持既有的政策方向外,也須一併處理金管會留下的風險,在此情況下,若央行具有專業與獨立性,則不動產集中度的管控方向應該更嚴格才是。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本文獲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