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近日要求北美零件供應商在一至兩年內,逐步替換中國製造的零件,改用其他地區生產的零件。此舉引發外界關注,可能對中美汽車零件供應鏈帶來影響。

中國媒體評論員指出,特斯拉作為美國電動車的代表性企業,2025 年第二季度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達 48.5%,同時在中國擁有大型工廠並銷售汽車,與中國市場保持緊密聯繫。如今,特斯拉要求「去中國化」,意味著企業正在提前應對可能的供應鏈風險及政策變化。

現正最夯:美駐日大使諷薛劍「像沒訓練好的狗」謝長廷:諷刺貼切但恐冒犯狗

評論表示,類似的動作近期也出現在美國通用汽車,該公司要求零件供應商在 2027 年底前替換中國零部件,使用美國或其他地區的產品。

根據統計,2024 年中國對美出口的汽車零件總額約 130 億至 200 億美元,占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總額的約 15.6%,涵蓋車身零件、底盤零件、動力總成、輪胎、玻璃、電子零件及汽車芯片等。零件供應鏈的調整,對中美相關企業都將帶來挑戰。評論提醒,中國零件製造商需提前因應可能的市場變化。

對於供應鏈方面,評論分析,形成二、三十年的供應鏈在一至兩年內全面替換並不容易。以特斯拉北美工廠為例,其零件約 50% 由中國公司提供,其中 20% 直接出口北美,30% 則由中國供應商在墨西哥工廠供應。然而,美國對中國製造的汽車零件加徵關稅,以及中國零件出口成本上升,使美國汽車製造商調整供應來源以降低成本成為必然選擇。

全站首選:民進黨恐面臨政治風暴!「公投綁大選」民調:5成8贊成碾壓2成8反對

評論指出,美國汽車企業在中國市場市佔率下降也是因素之一,例如通用汽車 2024 年在中國銷售量下降逾半,特斯拉在中國電動車市場市佔率降至 3.2%。因此,儘管短期內全面「去中國化」有難度,但調整供應鏈已成趨勢。

此外,評論提到,從歐洲企業的「去風險」到美歐企業的「去中國化」,反映出全球供應鏈正在因地緣政治和政策不確定性進行調整。部分跨國企業已開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例如 Nike、Apple、Intel 等企業縮減中國業務,部分產品轉向印度、越南生產。數據顯示,今年 1 至 9 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 10.4%,顯示投資環境和國際供應鏈調整都值得關注。

評論表示,對企業而言,供應鏈多元化和風險管理將成為未來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