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今(9)日表示,強調政府將積極推動「AI新十大建設」,投入超過千億元預算,培育百萬AI人才,並將秉持開放、務實、互信原則,持續深化與各國合作,共同打造具有韌性的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為人類建構更文明的未來,提供更具福祉的生活。
賴清德今上午出席「晶鏈高峰論壇—建構全球半導體網絡開幕式」,並致詞表示,過去30年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從草創起步,走向世界,和國際社會合作。到今天全球高科技產業及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台灣必然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持續更新:運動部是獻給運動員的禮物 賴清德前鋒照曝光:不會讓李洋孤單
賴清德說,政府會持續努力,積極推動「AI新十大建設」,將投入千億元預算引導企業加碼投資台灣,涵蓋完善基礎建設、研發關鍵技術及擴大智慧應用三個面向。同時也將積極研發量子電腦、矽光子及機器人三大關鍵技術。政府也期盼與台灣產、官、學研及國際合作,擴大至材料、設備等領域,並將研發中心、核心技術根留台灣,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讓產品行銷全世界。
賴清德提到,在AI的急速發展下,未來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他並強調,半導體是分工緊密的產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獨自面對。未來將強化更緊密的合作網絡,打造具有韌性的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

賴清德進一步說明,台灣將採取三項具體行動,讓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第一,將秉持「務實、開放、互信」原則,持續深化與各國合作。無論是在供應鏈安全、材料、設備與生產技術的分工,或是數位轉型與數位主權,透過跨國投資與研發合作,與合作夥伴共同建立更穩健的產業體質。
賴清德接著說,第二,過去幾年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資通訊產業與電子零組件產業,已經在日本、美國、歐洲以及東南亞有大量的投資。過去一年來,更於捷克布拉格、日本福岡及美國德州設立台灣貿易投資中心,除了協助企業布局國際市場,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深化台灣與各國在半導體供應鏈上的合作。
第三,半導體產業的永續發展,人才是關鍵。賴清德表示,台灣推動的「AI新十大建設」,將培育百萬名AI人才,從基礎教育到高階教育,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路徑。期盼與各國產業代表攜手合作,共同建立跨國培訓與交流機制,打造以信任為基礎的國際人才網絡。
賴清德說,今天的論壇不僅要凝聚更多共識,打造創新、安全、韌性、共榮的半導體供應鏈,並進一步強化民主陣營科技的競爭力。共同的目標是為人類建構更文明的未來,提供更具福祉的生活。他強調,台灣是全球可信賴的合作夥伴,將以厚實的技術基礎與開放的合作精神,與國際民主夥伴攜手合作。因為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創造進步;唯有團結互助,才能實現共榮,共同為人類許下更美好的未來。

另方面,副總統蕭美琴則出席「2025台灣人工智慧年會開幕式」,並表示,每次出席AI相關活動都感到格外振奮,AI是台灣未來的經濟動能,相信正以光的速度照亮生活每個角落,也推動全新的文明浪潮。台灣是全球半導體中心,但真正的能量其實來自人才與韌性。工程師能在各種突發狀況下快速排解危機,研究人員能在有限資源下創造世界級成果,這份靈活、堅持與責任感,正是AI時代最需要的動能。
蕭美琴指出,AI不只是工具,還要有溫度、有倫理、有信任。要能幫助醫生救命、協助老師教學、讓農民提高收成及面對環境變遷帶來的新挑戰,同時讓更多人過得更有尊嚴、更有人性。因此,台灣追求的不是單純發展AI的速度,而是「均衡」。不能只有科技大廠受益,還要讓中小微型企業、傳統產業、農業、醫療、服務等各行各業,都能共享這股AI的力量。AI要均衡人才,要讓基層勞工、年輕世代、銀髮族都有機會學AI、用AI,得到AI的幫助。相信這也是人工智慧學校持續給予社會的重大貢獻。
最後,蕭美琴認為,AI最重要的事是「均衡台灣」,「同時提到,我們連結世界,也守護在地;追求進步,更堅持價值」。要讓AI走入台灣每一個角落,讓科技成為縮小城鄉差距、提升生活品質的力量。她並期待透過台灣人工智慧年會跨域交流,讓百工百業在和AI相遇時激盪新的火花、創造新的解方。讓AI持續帶領台灣前進,為世界帶來更多進步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