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海事局發布「滬航警626/25」航行警告,預告9月10日長江口將實施大型船舶航行交通管制,時間從上午10時30分至晚間20時,涵蓋深水航道進出口及相關水域,連線至長興島碼頭。比對過往解放軍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舷號18)」海試的航行模式,此「大型船舶」無疑即為福建艦。軍事專家、前海軍艦長呂禮詩指出,福建艦完成第八次海試於5月27日返港後,迄今泊港105天,較結束第六次海試至第七次海試間入塢的70日間隔還長,顯示此次出港可能是完成所有調校後的關鍵測試,聚焦艦載機彈射起飛與阻攔降落的最終驗證,也可能在完成檢測後,直接前往三亞,於10月1日中國「國慶」成軍,開啟「三航艦時代」。
福建艦於2022年6月17日下水,是中國首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彈射型航艦,滿載排水量逾8萬噸,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與電磁彈射系統(CATOBAR),可搭載多達50架以上艦載機,包括殲-35隱形戰機、空警-600預警機及無人機等,遠超前兩艘航艦的載機量。該艦自2024年5月1日啟動首次海試以來,已累計進行八次海試,總航行天數超過150天。前八次海試涵蓋動力系統、航行性能、電磁兼容及艦載機觸艦復飛等關鍵項目,第五次海試驗證殲-15戰機起降,第八次(5月21日至27日)返港時,甲板留有明顯輪胎痕跡,證實已完成完整彈射、阻攔流程。呂禮詩分析,海試進度超前預期,反映中國造船技術與海軍訓練的飛躍。
持續更新:楊宏基觀點》中國閱兵式下的軍事現代化觀察:新武器與舊系統的雙重面貌
回顧中國航艦發展歷程,1998年以籌辦海上賭場名義從烏克蘭手中買下僅完成67%的「瓦格良號」航空母艦,2004年轉手給解放軍,歷經7年改造,於2011年8月10日展開首次海試,歷經約13個月至2012年9月25日成軍,命名為「遼寧艦(舷號16)」;「山東艦(舷號17)」則是在瓦良格號改裝經驗後,仿製的滑跳式甲板航空母艦,2013年動工,2017年下水,2018年5月13日首次海試,約19個月後於2019年12月17日成軍。在成功經驗後,融入電磁彈射技術的「福建艦」,2016年動工,2022年下水,雖建造期拉長,但從首次海試至今僅15個月,若真在10月1日成軍,將創下中國海軍造船新紀錄。
軍事專家分析,福建艦成軍後將大幅提升中國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強化南海與西太平洋的戰略威懾,與遼寧艦、山東艦形成輪替部署,實現全年無休的航艦戰力,改變區域軍力平衡,對台海及印太局勢影響深遠。

中國上海海事局發布「滬航警626/25」航行警告,預告9月10日長江口將實施大型船舶航行交通管制,時間從上午10時30分至晚間20時,涵蓋深水航道進出口及相關水域,連線至長興島碼頭。 圖:截取中國海事局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