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對國民黨而言是「大勝」。從動員、宣傳到投票結果,藍營都證明自己仍有基層能量,士氣一度衝上高點。然而,勝利並未換來自信與方向,反而暴露出一個更尷尬的現實:國民黨內沒有足夠的領導人,敢在此刻承擔大位。於是,前副主席郝龍斌的有望再度參選,就成了這場「勝利之後的空心表演」縮影。
國民黨的困境,不在於沒有選舉勝利,而在於勝選之後無法轉化為政治資本。大罷免是民意的宣洩,卻不是政黨的重建。當基層熱情過後,國民黨應該提出的是新的政治敘事、清晰的領導路線,甚至是能帶領藍營前進的新面孔。可惜,這些期待沒有出現,反而是熟悉的舊名字再度回到鎂光燈前。
更令人訝異的是,國民黨真正有分量的人物,卻一個個選擇退縮。朱立倫在主席任內甩鍋卸責,面對黨內質疑,他第一時間表態「不會再連任」,把爭議一推了之,毫無承擔氣魄。至於被點名的中生代領袖盧秀燕,更是選擇避戰,明明在基層聲望不低,卻對黨中央領導權敬而遠之,不敢跨出一步。當前後任兩大重量級人物不是甩鍋就是退縮,國民黨的「無人承擔」顯得更加淋漓盡致。

會傳出郝龍斌的回鍋,其實不是他的問題,而是國民黨的病徵。這個政黨習慣用「老藥方」應付「新問題」,一次又一次地靠資深政治人物填補領導真空,卻遲遲不敢放手給新世代。勝選後的國民黨,本應該乘勝追擊,推出新論述、擴張版圖,結果卻陷入「誰來接手」的真空。這種「勝選無人承擔」的場景,本身就是對國民黨結構性問題的最佳註解。
國民黨的危機,不在於選不贏,而在於贏了也不會用。選舉操作和社會動員,國民黨仍有能量;但把這股能量轉化為長期的政策想像、世代交替的政治資產,藍營始終交不出答案。這就是為什麼,勝利後的國民黨,看起來依舊失落。
回顧近年的國民黨,每逢挫敗喊改革,每逢勝選卻只顧慶功。這一次大罷免雖然是勝利,但黨內卻沒有任何新世代跳出來接棒,甚至連「改革」兩字都鮮少出現。藍營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靠基層情緒贏得戰役,但戰役結束後,內部卻再次回到派系角力與人事算計。這樣的政黨,即便暫時嘗到勝利果實,也很快會發現自己仍站在原地。
所以,郝龍斌的可能參選,本質上反映的不是他個人的企圖,而是國民黨的集體無力。當勝利之後沒有人願意承擔、朱立倫甩鍋、盧秀燕退縮,就只能再度推舊將上陣,寄望於「穩定過渡」。這樣的畫面,對外界來說不僅缺乏想像力,更是國民黨「空心化」的最佳寫照。
國民黨眼下最大的問題,不是輸不起,而是贏不起。當勝利只換來短暫的情緒高漲,卻沒有長期的方向與承擔,這個政黨即使能靠動員和民怨一次次在戰場上取勝,最終仍難逃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郝龍斌回鍋,或許能讓國民黨暫時不至於陷入領導真空,但絕不會是解方。因為真正的問題,不是誰來當主席,而是國民黨何時願意真正跨出「翻篇」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