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宜蘭外海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全台有感,事實上今年全球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已發生超過90次,地震專家推斷全世界已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目前地震學上針對活躍期沒有相關定義,但台灣未來50年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機率有99%,大於規模7.0地震機率則有54%,但不會有規模8以上地震。
日前宜蘭宜蘭外海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全台有感,事實上今年全球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已發生超過90次,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規模8.8強震,引發日本太平洋沿岸多地發布海嘯警報,不只北半球狂震,8月3日「太平洋-南極洋脊(Pacific-Antarctic Ridge)」也發生規模生6.4地,而氣象專家郭鎧紋也指出目前全世界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預估未來規模8以上地震會很頻繁。
對此,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由於人類觀測地震時間僅100多年,過去都是仰賴文字記載或考古觀測地震斷層,因此目前地震學上針對活躍期沒有相關定義,若真的定義活躍期,就應該要設定一個觀測時間範圍、統計數據,像是近期地震頻繁,從1、200年來看可能只是其中一個高點,但不一定是活躍期。
不過以台灣來看,近年較大規模地震確實很多,像是2022年9月17日、18日的台東地震、2017年0211台南地震2018年0206花蓮地震,當時也都認為可能進入地震活躍期,但若將時間拉長至10年、20年或是50年又會有不同看法,像是1906年有規模7.1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台中有規模7.1地震,1964年還有規模6.3的白河地震、1999年的921地震。
因此台灣東邊海域有琉球海溝、南邊有馬尼拉海溝,由於孕震構造長,能累積相當能量,若發生錯動就容易產生大規模地震,且伴隨海嘯,若以台灣來看,未來50年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機率有99%,大於規模7.0地震機率則有54%,由於台灣陸上斷層長度不夠,因此不會有規模8以上地震。

台灣未來50年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機率有99%,大於規模7.0地震機率則有54%。 圖:氣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