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似乎讓俄烏戰爭的結束出現希望,而「安全保障」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作為與俄羅斯和平協議的一部分,美國可能會向基輔提供空中支援,但這將使歐洲國家不得不監視、巡邏廣達 1,200 公里的警戒線,而安全保障的實際含義,以及各國準備做出什麼貢獻,目前仍然不明朗。
德國同時也在積極備戰,根據德媒《德國之聲》報導,為了應對新的安全形勢挑戰,德國不僅要加強部隊裝備,還將大幅擴充其規模,到 2030 年,德國現役軍人將從目前的 18.3 萬人,增加到 26 萬人,預備役軍人也翻倍,從 10 萬人增至 20 萬人。
持續更新:送還128年前被斬首國王頭顱! 法國移交遺骸 弭平與馬達加斯加歷史傷口
據《Ukrinform》報導,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Mark Rutte)週三在萊茵金屬公司位於德國下呂斯(Unterlüß)的最大砲彈生產工廠開幕式上表示,歐洲火砲彈藥的年生產能力是兩年前的六倍,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兩百萬發,萊茵金屬公司佔了這一增長的很大部分。

自從冷戰以來,歐洲便沒有發射大量砲彈的需求了,因此提高砲彈產量並不容易,但若俄烏戰爭不結束,耗費彈藥的衝突便不會消失,反而需求會更大。這座工廠即是要補上這一需求,該廠占地有五個足球場面積,據稱將是歐洲最大的彈藥廠,生產北約標準 155 毫米砲彈。
呂特警告,長期以來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擴張速度都在歐洲之上,隨著俄羅斯和中國迅速擴大軍事能力,北約必須加強自己的國防工業基礎,並學習烏克蘭的新式工業動員。「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會消失」他強調。

另一方面,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和國防部長博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在被稱為「U-Boat」(德國在兩次大戰中使用的潛艦稱呼)的安全會議室中,召開了一次內閣會議,其因防竊聽、防監視的功能而得名。此次會議同意了一項關於志願兵役的草案,並批准了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立。
誠然,德國在歐洲必須提升自主防務的大背景下,並沒有置身事外。德國雖長年在動員能力上未有建樹,但其製造能力和軍事科技,一直走在歐洲的前沿,縱使被稱為「聯邦肥宅」,仍擁有很大的軍事潛力。

萊茵金屬也於烏克蘭積極建立武器生產工廠,以加強烏軍裝備供應。 圖:翻攝自萊茵金屬公司的X(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