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失敗,民進黨當然要總結經驗教訓,以便重新站起來。總結經驗教訓,不是找戰犯,媒體把輿論要求柯建銘辭職,把他視為替民進黨受過的戰犯,不但把問題簡單化,而且也是扭曲。

戰犯是指發動一場非正義戰爭者。當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輸了,共產黨就要懲罰戰犯,那是在推卸自己發動戰爭的責任。當然,蔣介石也非愛好和平,但是更大的戰爭責任在共產黨身上。整個抗日戰爭,共產黨想的就是發展自己力量,以便在戰後發動一場新的「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戰爭。

持續更新:藍喊釋放柯文哲、還稱檢察總長可向賴清德報告!民進黨:難怪常破壞司法

台灣這次的大罷免運動,是民間自發的運動,源於藍白在立法院的毀憲亂政,因此運動是正義的。開始只是星星之火,後來逐漸燎原而形成大罷免運動。大罷免根本不是民進黨發動的,但是因為理念相近,許多民進黨人協助支持是可以理解的。而後來的全面失敗,並非缺乏群眾基礎,而是因為國民黨提出普發現金,政府認為這與罷免運動無關而沒有做回應,而被國民黨偷換成投票是要不要普發現金的投票,才導致全面崩盤。

而柯建銘的問題在哪裡呢?他提出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罷免目標來扭曲民間的罷免運動;而且明明是他個人製造仇恨值的所為,卻說成是賴清德總統和他的最大默契,於是藍白就把仇恨值全部轉移到賴總統身上,製造台灣社會的分裂。

大家都應該記得,柯建銘提出的是「雙罷」,即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罷免國民黨全部41個區域立委。在立法院罷免韓國瑜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民進黨是少數,但是他代表民進黨表這個態。韓國瑜自然罷不掉,而41位國民黨立委,也要全罷,本來應該區別對待進行分化的,反而促使他們團結,走上藍綠對決。這樣賴清德所呼籲的團結,就變成空話,甚至變得虛偽。當時卓榮泰行政院長還在與韓國瑜溝通,要和緩對峙場面,自然也不會成功。

柯建銘這個「對決」立場,從2024年1月選舉結束就開始了。當時民進黨席位少過藍白合,而他擅長溝通妥協,民進黨占多數時,在國安法問題上他不斷與國民黨妥協讓步,為何在民進黨少數時他突然強硬起來鼓動對決?這個變化原因只有他知道,別人不會知道。為此他毫不猶豫排斥白營,排斥黃珊珊,他不要自己聲稱的「女版韓國瑜」黃珊珊,寧要貨真價實的韓國瑜做院長,以致民進黨在立法院得維持4年少數地位。一年後他再裝模作樣要在立法院罷免不可能罷免的韓國瑜(因為民進黨是少數),那只是作態而已。早知如此,何必反對他自稱的「女版韓國瑜」?

在柯建銘提出不可能實現的「雙罷」後,當時台灣中部教授協會會長楊聰榮提出罷免「傅崐萁們」,就務實靈活許多,指向首惡,針對表現惡劣、緊跟傅崐萁的國民黨立委,不必全部。本來就應該根據問題大小與罷團力量來決定是否罷免最理想,然而自發的社會運動不可能做的那樣細緻,也就只能如此,慢慢取代「全部殲滅」的「雙罷」。如果按照我的意見,要區別對待,像江啟臣,過去質疑「九二共識」,表現與傅崐萁有很大區別,對罷免運動也沒有抱著很大敵意,一開始就說「尊重」,應該免予罷免才是,然而運動起來之後,不可能去阻止而順其自然。

柯建銘的「雙罷」很有迷惑力,而且說他與賴總統一向有最大的默契,因此把綠營的民眾鼓動起來,情緒起來之後,就很難冷靜分析可能性的大小。而到二月份,柯建銘卻說國民黨必敗,叫大家可以「下課」了。這種表面樂觀情緒,只是在阻止罷免運動,這時下課,罷免還搞得下去嗎?這也顯示他的「雙罷」只是形式而缺乏誠意,說穿了,他的罷免,只是要製造對立情緒,根本不希望它成功。所以才一開始就叫大家下課。到後來連署氣氛高漲,他又積極「上課」了。

柯建銘的鷹派而又不講策略的路線,與府方意見相左的路線如果不解決,他繼續戀棧擔任總召,立法院還是要對抗下去,完全不會緩和。固然毀憲亂政是藍白搞出來的,但是如果綠營也是硬拼,那就是焦土政策。這不是執政黨所希望的,所以柯建銘必須下台,換一個手段比較務實靈活的,以緩和立法院裡的衝突。這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懲罰戰犯的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