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教授協會、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咖啡廳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20場(「看見台灣」系列第38場),主題:「民主的下一頁:大罷免後的公民力量」。

主持人、《有理文化》總編輯涂豐恩表示,大罷免潮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台灣歷史的重要進程,值得被完整記錄。罷免過程中,大家多半忙於應對事件,鮮少有時間停下來好好看看。然而,身為出版單位,也同時以歷史研究者的身分,他認為有必要進行長時段的回顧,才能從最早到近年的罷免案例中,發現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現正最夯:幕後》民進黨布局年輕化!「國務青旗艦營」歷年錄取高中生比例最高

涂豐恩進一步指出,台灣主流媒體的視角往往受限於政黨政治,報導焦點多集中在藍綠政治人物之上,而難以呈現其他聲音;同時,新聞報導習慣短期追逐,後續發展常被掩蓋。然而,第一線參與者的想法與行動見證,往往更能揭示過程中的故事與細節,是沒有親身參與的人無從知曉的,因此這些過程,更需要被紀錄與呈現。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指出,第一階段罷免結束後,週三青年日曾舉辦回顧講座,並作為第二階段罷免的支持。從當時數據可見,罷免失利不應解讀為社會否定「抗中保台」主張,而是國民黨地方派系動員所致。這並非意味著台灣轉向親中,而是地方派系發揮了關鍵影響力。許多人擔心中國因素介入,但事實上多數台灣人並不希望遭受中國侵略,地方派系才是決定罷免結果的核心原因。

郭玫岑認為,此次罷免展現了台灣公民社會前所未有的能量。不同於太陽花運動有明顯領袖,大罷免潮由數十個罷免團體推動,多半由志工組成,投入專業與心力。雖然結果未達預期,但充分顯示台灣社會的活力。台灣原本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長,這股能量更應轉化為未來的推動力。

「台灣出來罷」志工李靡靡表示,自己雖然是罷團志工,但並非整體規劃的核心成員,缺乏「鳥瞰視角」,無法掌握大方向的引導。自己不是歷史或政治學者,也是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因此只能分享基層的「地面觀點」,而非提供未來路線的指點。她坦言,罷免結束後,情緒起伏難免,也聽過不少所謂的「罷團鬼故事」。然而,抱怨太多對未來並無助益。

李靡靡指出,作為一般志工,每一種檢討聽來似乎都有道理,但究竟誰對誰錯很難分辨,與其陷在其中,不如先放下。她以阿茲特克帝國歷史與自身家庭經驗為例指出,即便在最艱困的時刻,人們總能保存一些東西,留下屬於自己的文化。對台灣而言,即使局勢再艱難,在情感上也不應放棄,「不用太過擔心,因為總有能留下來的東西」。

罷團志工粘庭瑄表示,自己曾從事政治工作與網路媒體小編,影響了自己對罷免的理解。雖然此次罷免被部分人視為失敗,但她認為「成功與失敗不應只以結果定義」,過程中的努力都不是白費。她提到,726 投票前三天「百工百業挺罷免」的網路行動,雖然只是發文,卻鼓舞了志工,讓大家感到不再孤單,也讓更多人願意表態。即使未過三階,也不能算失敗,因為許多原本不關心的人都因此被喚醒。

粘庭瑄指出,對一般民眾而言,「抗中」過於遙遠,如何與忙碌的生活連結,是未來的挑戰。媒體與網路短片影響巨大,特別是對二十多歲年輕人,因此不能放棄與身邊的人對話,更要記住真正的敵人是中國。她認為,大家行有餘力可以投入基層政治或民防學習,同時接納自己的情緒,懂得休息,才能繼續與他人展開有意義的對話。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主編簡端良從花蓮連線參與,他表示,罷免後雖難免失落,但應記得自己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人因思考而為人,「生而為人,何謂正確」,嚮往自由、不願放棄尊嚴都是人性,真正讓台灣退步的唯有放棄,不用太悲觀。台灣與中國的差別,不僅是兩個國家的分野,更是自由尊嚴與專制墮落的分別。大罷免是最大型的社會實驗,關乎民主與專制的對抗。

簡端良指出,雖然罷免過程艱辛,但許多年輕世代,特別是來自深藍或菁英家庭的人,因反思「何謂人、何謂台灣人」而選擇承擔使命,都顯示大罷免並非徒勞。就像西西弗斯推石般,即使過程重複艱難,也因清醒而能看到希望、改變宿命,並感到驕傲。只要台灣人繼續奮鬥,台灣就不會完蛋,大罷免已為台灣歷史寫下不可抹滅的一頁。

立委沈伯洋表示,2014太陽花運動後,許多人投入基層政治、地方創生,如今又多了民防,顯示運動退場後仍有許多事可做。大罷免一年來的耗損極大,此刻最重要的就是休息,不僅是放鬆,更包含心靈回復與情緒釋放,否則將可能影響下一場社會運動的展開。此次罷免獲得18%藍營、15%白營選民支持,證明這是社會發起的運動,且人民認為立法院需要改變。罷免失敗反映民進黨支持者沒有出來投票,則責任就在政黨本身,需要繼續加強努力。

沈伯洋強調,這場運動的珍貴之處在於遍及全台,而非如以往的社會運動都是發生在台北,未來不應散掉這些能量。各地可透過讀書會等方式持續交流,在議題發生時才能迅速行動。台灣有許多人權NGO,但以國家安全為名並與地方連結的組織極少,未來可以加強資源媒合與組織架構,讓社會能更有韌性地面對挑戰,並針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危機提早做出因應。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為什麼罷免在某些人眼裡不正當」、「青年基本法下如何拓展組織」、「未來立法院會發生的事情及如何預防」、「中國如何看罷免的結果」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9月3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斷開『一中』鎖鏈:台灣國際地位需要怎樣的正常論述?」,邀請馬準威(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姜皇池(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陳玉潔(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玫岑(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一同參與。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主編簡端良。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有理文化》總編輯涂豐恩。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出來罷」志工李靡靡。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罷團志工粘庭瑄。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