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已不能再用單純娛樂產品看待,它已經是一種滲入世代記憶的文化符號。如果仍舊詫異《鬼滅》熱潮的「復燃」,那便是忽略了這是一種「長期累積」和「精準操作」下所形成的層層閉環,包括作品裡的情感基礎、片商的市場部署、觀眾臨場體驗刺激的心理,以及粉絲社群的自我推動等多重元素,這些都是讓《無限城篇》繼續取得成功票房的利基。
過去一週,影院再現蜂擁人潮,觀眾都是為了見證一場曾經熟悉又撼動心魂的對決而來。動畫片《鬼滅之刃 劇場版 無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窩座再襲》,這段描述「上弦之三」猗窩座化作厲鬼的篇章,在漫畫家吾峠呼世晴筆下十二鬼月中,當屬最具人性與救贖意味濃烈的角色,鬼滅迷早就引頸期待改編成動畫呈現。果然,影片自8月8日上檔,票房迅速竄升,現已趨近台灣影史動畫電影票房前三名。
回顧當時《鬼滅》創下的熱潮與《無限列車篇》締造出至今仍然保持的動畫影史票房冠軍,若順著市場常態規律,經過五年時間的沖刷,熱度早該冷卻,但這回完全顛覆了大眾對於一個「退燒IP」的認知。這部打著「猗窩座再襲」旗號的作品,能夠再一次開出超高票房佳績,無疑全是一回喚醒文化情感的精密行銷操作體現。
當前熱搜:噪音車重罰新制!改裝排氣管罰3600元 15日未複驗扣牌吊銷
此刻再看《鬼滅》,已不能再用單純娛樂產品看待,它已經是一種滲入世代記憶的文化符號。2020年《無限列車篇》在台灣寫下六億三千萬票房紀錄,許多觀眾的第一次劇場動畫震撼便源自於此。而今,《無限城篇》猗窩座登場,肯定是製作方飛碟社(ufotable)精算後,最能延續集體記憶的選擇,就整部《鬼滅》劇構,猗窩座這位宿敵的再現,是足夠引爆觀眾的情緒共鳴,更能搭建一座遞延敘事張力的橋樑。對鬼滅迷而言,不僅看一齣新劇,還是一次回到青春情境,重溫悸動的旅程。
當然,情懷不足以確保票房。因此,製作方跟發行方,如何在行銷部署上著力便值得深入探索。首先,宣傳精準鎖定「跨世代」觀眾,官方在台灣推出多款版本限量商品,從影城特典卡片到高質感周邊收藏品,形塑「搶先觀影」與「限量珍藏」的雙重誘因,設定早已習慣「首波必搶」的動漫粉絲,這就是一種精準的心理掌握。
其次,社群媒體同步展現靈活操作。台灣發行商木棉花運用TikTok與Instagram短影音平台,把片中高燃戰鬥場景剪輯成十秒衝擊片段,透過社群媒介容易擴散的特性掀起話題討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行銷並未侷限在既有動漫族群,而是刻意滲透到生活風格領域,例如與飲料品牌跨界合作,推出「鬼滅主題餐飲」,讓作品在非核心族群裡也能被看見。
第三個因素,來自於疫情後觀影習慣的變化。在2020至2022年之間,串流平台崛起,確實分散了觀影人口,但戲院體驗,疫後反倒獲得了重生,觀眾對於「大銀幕集體感動」的需求被重新點燃,《鬼滅》製作恰恰符合最適觀賞,片中一幕幕華麗戰鬥場面與情感張力,都是親臨影院體驗的最佳素材。這也是為何原作漫畫早已完結,觀眾依然甘心買票進場,而不是只在串流平台等待。
值得稱道的,還有影片接地氣的操作思考,木棉花並未將《鬼滅》視作一部外來動畫,而是融入本土娛樂產業生態。從媒體排片到檔期選定,策略上規避與好萊塢大片正面對撞,精準卡位暑假期間的一般檔期,將主力焦點放在圈住學生族群的觀影高峰,再配合氛圍,把影廳用沉浸式佈置打造成「無限城主題空間」,藉此加深觀眾的體驗感,讓「看鬼滅」既是觀影,同時也參與這場儀式。
綜觀《鬼滅》行銷下湧現的票房熱潮,堪作「粉絲經濟」的行銷教案。粉絲團體自行發起「包場活動」與「二刷、三刷集點」行動,把電影消費轉化成社群行為。觀眾購票不再是單純的娛樂消費,而是加入一場共同記憶的「社群任務」。這種自發性口碑推廣,正是行銷學所稱的「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一部作品的價值,伴隨參與者增加而上升。「鬼滅粉們」就是實踐這種機制的最佳詮釋。
如果仍舊詫異《鬼滅》熱潮的「復燃」,那便是忽略了這是一種「長期累積」和「精準操作」下所形成的層層閉環,包括作品裡的情感基礎、片商的市場部署、觀眾臨場體驗刺激的心理,以及粉絲社群的自我推動等多重元素,這些都是讓《無限城篇》繼續取得成功票房的利基。當然,鬼滅故事一定會在某個章節中落幕,但無論處在哪個節點,只要善於把「情感資產」與「行銷精算」融合,還是可以喚起觀眾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