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內物價壓力持續升溫,日本央行(BOJ)內部要求調整利率政策重點的聲浪也正在加大。一些政策委員認為,應放棄「潛在通膨」這項定義模糊的指標,將政策框架轉向更直觀的通膨數據與物價展望,為未來的升息打開路徑。

日圓今(14)日兑一美元目前暫報 146.44,升值 0.56%,呈現連三個交易日走升,盤中區間為 146.41~147.31 日圓;兑新台幣則來到 0.2042,貶值 0.39%。

當前熱搜:歐陽娜娜等20藝人轉發中共宣傳惹議!陸委會證實裁處快出爐:甩鍋經紀公司無效 

▲日圓對一美元今(14)日早盤走升。 圖:鉅亨網

《FX168財經報社》指出,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一直以「潛在通膨」尚未達到 2%為由,在升息態度上保持謹慎。該指標聚焦於國內需求與工資增長的力度,但並無統一、明確的計算方式,引發外界批評。事實上,無論是日本整體的 CPI 或核心 CPI 指數,早已超過三年高於 2%目標水平。

根據日本央行七月會議意見摘要,一名委員直言「我們應該把溝通核心,從『潛在通膨』轉向實際的價格走勢、其前景、產出缺口及通膨預期。」另一名委員也強調,BOJ 應更多關注物價上漲的上行風險,並基於日本將實現 2%通膨的判斷來調整政策。

不僅日本央行內部出現聲浪,一些日本政府最高經濟咨詢機構的成員本月也示警,日本央行可能低估了持續積累的價格壓力,呼籲盡快實施緊縮政策。「我擔心貨幣政策已經落後於形勢,」一位成員表示,「物價長期上漲已影響到民生和通膨預期。」

此外,貝森特周三(13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罕見地針對日本央行發表評論,指出其在應付通膨方面慢半拍,「所以他們將升息,這是他們必須控制住通膨問題」。

去年,日本央行結束長達十年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今年一月將短期利率上調至 0.5%,理由是日本接近可持續實現 2%通膨的門檻,但這在主要經濟體中還是偏低的利率;但今年第二季受美國關稅衝擊,五月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令升息時機增添了更加變數。

日本跟美國在七月達成貿易協議,緩解了日本央行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BOJ 九名理事中,田村直樹(Naoki Tamura)、高田創(Hajime Takata)與小枝淳子(Junko Koeda)都警告,食品持續漲價恐引發更廣泛的通膨。六月日本核心 CPI 年增3.3%,已連續三年以上超標,食品價格更是大漲 8.2%。

資深日本央行觀察人士六車直美(Naomi Muguruma)認為,日本央行可能會逐步將「潛在通膨」概念從政策溝通中淡出,並在年內再次升息,「也許最快在10月。」並表示越來越多的官員意識到,這概念並不符合現實。分析人士指出,若日本央行在政策溝通中淡化「潛在通膨」,轉而強調實際通脹與物價前景,不但可能在十月加息,也可能為 2026 年前進一步實施緊縮政策提供利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