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7月26日全台罷免投票日倒數不到半個月,涵蓋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在內的大規模罷免案,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這場原本不被看好的公民運動,如今卻在基層力量推動下逐漸成形。曾共同著作《阿共打來怎麼辦》的王立,昨(13)日罕見在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發表長文,形容這波罷免行動是「台灣近年的政治奇蹟」,其自主性甚至不亞於太陽花學運。

王立坦言,近年多迴避評論國內政治,主因是台灣在2020年以後深陷「資訊赤化」,許多原用於分化美國社會的手法已全面移植至台灣,並表示「面對文字相通的資訊作戰,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對抗能力」。但他也指出,正因如此,更凸顯這場由民間發起的罷免行動異軍突起,讓他重新關注國內政治局勢,他直言大罷免的行動讓他再度關注國內政治,並形容這是近年國內的「政治奇蹟」。

全站首選:跟進總統府槓上TVBS!郭國文:不要變成造謠中心

他分析,這次罷免行動能夠走到今天,關鍵在於發起者的「政治能量不高」——而這正是它能成形的原因。他強調,媒體聲量與政治動員並非同一回事,許多主流媒體擁有操縱輿論的能力,卻缺乏實際動員群眾的能量。而罷免運動初期聲勢極低,多數人並不看好能通過第一階段,甚至有內部評估認為「過個3、4案就不錯了」。王立指出,儘管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確實投入不少,但從整體動員來看,這場運動更像是一群人自發推進,「沒有組織、沒有章法、沒有支援」。

王立強調「這不是什麼設計精密的政治操作,而是一群人做應該做的事,哪怕得不到什麼政治回報」,罷免行動能夠撐過重重關卡,完全來自一種無愧於心的初心。他也呼籲支持者不需過度計較勝負與得失,只需「該投就投,該回國就回國」,別再陷入選後與人攀比投票選擇的「西瓜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