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近日宣判一宗涉嫌由俄羅斯傭兵組織策動的縱火案,據調查顯示,俄羅斯「瓦格納集團」利用Telegram匿名帳號「Privet Bot」,在歐洲境內「低薪資」招募低階犯罪份子,對烏克蘭盟國進行破壞。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 報導,2023 年,一名來自英格蘭中部、年僅 20 歲的毒販迪倫.厄爾(Dylan Earl)透過 Telegram 聯繫上「Privet Bot」帳號,隨後在東倫敦放火燒毀一間與烏克蘭企業有關的倉庫。據英國皇家檢察署指出,該倉庫曾協助將「星鏈」衛星通訊設備運往烏克蘭,提供烏克蘭前線的通訊支援。火警造成超過百萬英鎊損失,厄爾等人後續被依國安法與縱火罪起訴,並已有多人認罪。
延燒焦點:間接承認對台無管轄權? 中國將漢翔等8台公司列管制名單 國台辦也發聲了......

英國檢方調查指出,這類破壞行動是俄羅斯透過數位平台快速招募、低成本執行的「影子戰爭」,目的是擾亂歐洲、打擊西方,以降低他們對烏克蘭的援助意願。報導引述情報人士形容,這類行動像是「間諜版 Uber」,操作簡便、招募靈活,已成為俄羅斯擴張海外進行滲透的手段之一。
瓦格納透過 Telegram 不僅散播宣傳,更實際對行動進行指揮。被告之一的厄爾曾自稱希望「成為俄羅斯最優秀的間諜」,他在與「Privet Bot」往來訊息中甚至表示願赴俄參戰,但因語言障礙而作罷。檢方指出,厄爾最終召集多名夥伴,包括在機場打工、夜間吸毒的青年,組成行動小組。案發當夜他們駕車前往目標地點,持汽油彈縱火後逃逸。

據《獨立報》報導指出,倫敦中央刑事法庭重審此縱火案後,三名被告(Nii Mensah、Jakeem Rose、Ugnius Asmena)因在 2024 年 3 月策動縱火、造成至少 100 萬英鎊損失,被陪審團裁定「加重縱火罪(aggravated arson)成立」;主犯 Dylan Earl(21 歲)與同夥 Jake Reeves(23 歲)先前已在庭外承認縱火罪與違反《國家安全法》的「點收外國情報報酬罪」,同時他們也是英國在通過《國家安全法》後首批遭起訴的人;另一被告 Paul English(61 歲)因未能證明與縱火案有實際企圖,被判無罪;被控未通報恐怖陰謀的 Ashton Evans 只在其中一項指控獲判定罪,另一項則無罪;Dmitrijus Paulauskas 則全部無罪。
《CNN》報導中專家指出,這類以臨時工或街頭幫派為主的「一次性」間諜模式,不僅難以預防,更令歐洲各國安全機關疲於奔命。英國軍情五處(MI5)主管麥卡勒姆(Ken McCallum)去年警告,俄羅斯正試圖在歐洲街頭「製造混亂」,而英國軍情六處(MI6)前首長更直言,俄羅斯情治單位已經變得「野蠻失控」。

報導中也披露「Privet Bot」的運作模式:透過宣傳「瓦格納理念」吸引潛在支持者,快速分配目標與酬勞,甚至鼓勵「新兵」觀看冷戰時期的諜報影集以進入角色。儘管俄羅斯政府未對此案發表評論,但專家指出,類似破壞行動自2022年以來已大幅增長。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料顯示,2023 至 2024 年間,相關事件成長近 3 倍,包括波蘭購物中心、2024 年 5 月立陶宛 IKEA 商場起火、法國猶太建築遭破壞與捷克鐵路系統遭網攻等。《CNN》分析進一步指出,這類攻擊雖然損害有限,但累積起來對歐洲政局、社會安全與輿論信任造成長遠衝擊。專家認為,這是一種「用混亂換取安全感」的混合戰,此舉的真正目的是向西方傳遞訊號:支持烏克蘭將付出代價。

目前,所有定罪者尚未執行正式宣判,據悉法院已安排今年秋季在 Old Bailey 法院進行刑期宣判,具體日期仍未公布。
而本案除了暴露出歐洲安全漏洞外,也讓俄羅斯如何運用數位平台從事間諜與破壞活動的手法浮上檯面。立陶宛前外長蘭茲柏吉斯表示:「冷戰時要策反間諜需要幾年,現在 50 歐就能叫人幹活。」他強調,歐洲不能再只盯著那些被招募來的「箭」,而要設法對準那些幕後主使「弓箭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