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三峽區(19)日發生重大車禍,78歲余姓老翁駕車衝撞人群,釀成3死12傷,引發外界對高齡駕駛安全的討論。對此,毒理專家招名威表示,若這起事件是蓄意行為,就不應將責任一併擴及所有高齡者,呼籲社會釐清動機前不宜過度推論與懲罰。
警方調查指出,該起事故發生於(19)日下午,餘姓老翁駕駛自用車行經北大國小附近時,直接衝入正過馬路的民眾之中。事後老翁亦受傷,因內臟破裂陷入昏迷,送亞東醫院急救,目前雖已轉入加護病房並能微張雙眼,但至(21)日止,仍無法言語,尚未完成筆錄。
熱議話題:逾8千名中國籍配偶及中配子女未補繳喪失原籍證明 在台戶籍恐註銷
車禍影像曝光後,引來網友質疑其駕駛路線與行為不單純,認為應非單純操作失誤。有聲音指出,該名駕駛可能因情緒失控、俗稱「路怒症」而蓄意衝撞人群。檢警目前正調閱周邊監視器,以釐清是否涉及預謀或報復動機。
醫界對此亦展開討論。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指出,年長者常因視力、聽力、反應速度及認知能力退化,加上潛藏慢性疾病風險,恐導致駕駛判斷力不足。他建議,現行75歲起每3年換照機制應提前,於65歲起即開始功能性駕駛評估,並搭配AI模擬工具以更準確掌握駕駛能力,而非僅依視力與聽力這類靜態指標。
不過,對於外界將本案與「高齡不宜駕駛」相連結,招名威則表達不同看法。他強調:「到底是因為蓄意殺人,還是因為高齡才造成這次三峽的慘案?如果這是單純個案,為什麼還要禁止高齡駕駛?好像在懲罰他們一樣,可以不要節外生枝嗎?」
招名威認為,應針對個案本身調查清楚,再討論制度修正方向,否則等同以個案行為懲罰整體族群,對高齡者而言並不公平。他也呼籲媒體與輿論在尚未確認事實前,應避免用片面描述煽動情緒或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