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余姓駕駛日前暴衝釀成3死12傷悲劇,再度引發高齡者是否適合持有駕照的社會討論。醫界呼籲,駕照換發制度應從65歲開始導入實際駕駛能力的功能性檢測,並強調這並非年齡歧視,而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的現實需求,應以保障道路安全為優先考量。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指出,65歲以上的年長者常見感官與認知功能逐年退化,包括視力、聽覺、反應速度與記憶力等,再加上慢性疾病如低血糖、心肌梗塞、腦出血或日間嗜睡等症狀,往往在無聲中成為駕駛時的潛在風險。但傳統健康檢查通常僅著重於靜態指標,未必能反映實際上路表現,因此建議導入模擬駕駛與即時反應等AI輔助工具,更能有效評估持證人狀況是否符合。

精選報導:78歲駕駛高速穿越馬路衝撞行人!交通局曝「3大違規」

高齡駕駛目前需自75歲起每3年換發駕照一次,柳朋馳認為,應將起始年齡提前,從65歲就開始進行首度功能性評估。若結果正常,下一次可延至70歲,再與75歲現行制度接軌。他強調,不僅是年齡,而是「檢查內容本身」也需與科技同步升級,不能再只看視力聽力這類過時的檢查方式。

針對部分輿論質疑限制高齡駕駛可能構成年齡歧視,指出有些長者仍活躍於運動賽事、體力絲毫不輸年輕人,柳朋馳則回應,將年齡作為評估基準,不是因為輕視長者能力,而是為了因應不同年齡層在風險管理上的必要差異。他進一步指出,隨著青壯年人口逐年減少,若交通事故奪走年輕生命,對社會整體的衝擊將越來越大。與其將焦點放在是否歧視,不如正視如何降低道路風險、守護更多人的安全。

此外,他也點出制度落實所面臨的現實困難。以其成長地嘉義為例,該地屬高齡城市,但大眾運輸資源明顯不足,許多長輩無法依賴公共系統,只能繼續自行開車或騎車應付生活需求。這樣反而使風險上升,若政府要推動更嚴謹的駕照管理制度,必須同步提升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二線城市的公共運輸覆蓋率,才不會讓長者陷入「無車即無行」的孤立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