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拜登日前傳出確診第四期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消息一出,引發國際媒體高度關注。針對此事,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指出,美國的攝護腺癌篩檢制度相當普及,這次拜登直到晚期才被發現,確實相對罕見。反觀台灣,對攝護腺癌的篩檢警覺性仍偏低,而這類可及早發現並治療的癌症,若錯過黃金時機,恐導致無法挽回的結果。

顧芳瑜表示,攝護腺癌不同於肺癌與肝癌,早期時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很容易被病患忽略。許多患者直到出現排尿異常或骨骼疼痛時,才驚覺病情已進入進階期。但事實上,若能及早發現,大多數攝護腺癌是可控制甚至痊癒的。

當前熱搜:總統令江雅綺駐英公使、陳牧民駐印度大使 江曾遭疑頭銜涉造假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目前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中已躍升至第3位,超越過去的第5位。顧芳瑜分析,這樣的變化與環境因素關聯不大,主要還是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因為攝護腺癌原本就是一種與年齡高度相關的疾病,隨著高齡人口比例上升,病例數也自然增加。

除了年齡因素之外,基因也是影響攝護腺癌風險的重要關鍵。顧芳瑜提到,若家族中有長輩罹患過攝護腺癌,其後代發病機率將是一般男性的2倍。他建議這類高風險族群,應提前進行篩檢以掌握健康狀況。此外,部分研究也指出,高脂肪飲食與紅肉攝取過多可能與攝護腺癌的發展有關,應酌量控制。

在篩檢方面,目前最常見的是抽血檢測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指數,這是臨床上初步評估攝護腺健康的重要指標。顧芳瑜坦言,雖然PSA敏感度高,但假陽性機率也不低,有時可能導致病患進行不必要的切片檢查,進而引起心理負擔。因此他建議,除了PSA,也可考慮採用「PHI(攝護腺健康指標)」檢查。PHI能更準確區分良性與惡性狀況,有助於減少誤判風險。

若PSA或PHI結果異常,為進一步確認是否需要切片,可搭配「3T MRI(或稱mp-MRI)」進行磁振造影。這項影像檢查能協助醫師辨識攝護腺內的可疑病灶,進一步提升切片的精準度,減少誤診與漏診情況的發生。

顧芳瑜提醒民眾,攝護腺癌不可輕忽,但也不需恐慌。關鍵在於是否定期檢查。他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每2年檢查一次PSA;若家中有攝護腺癌病史,則建議從45歲開始進行追蹤。就算發現指數異常,也不必過度緊張,現代醫學工具已大幅進步,早期處理多能帶來良好預後。

他最後強調,「攝護腺癌並不是不能面對的病,只要掌握早期、使用對的工具,大多都能有不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