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緊張局勢近日出現重大突破。雙方在日內瓦會談中宣布,未來 90 天內大幅下調高關稅,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中國工廠與港口活動激增,企業搶在關稅暫停期內出貨與補貨,掀起前所未見的出口熱潮。
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貨櫃追蹤公司 Vizion 數據,至 5 月 13 日當週,中國對美貨櫃運輸預訂量比前一週增近 300%。這場「搶運潮」不僅使港口開始擁擠,也讓工廠訂單激增、生產線重新啟動。
全站首選:川普挑戰普丁底線?美提議「這4國」出兵烏克蘭 規模多達10萬人.....
中國南方一家專營玩具出口的公司銷售人員葉妮琪(Niki Ye)表示,自亞馬遜釋出關稅暫停消息後,公司訂單量暴增 30%,迫使公司緊急增聘員工因應。「這才是第一週呢。」她說。
東部華東地區出口代理公司銷售經理劉長海指出,目前銷售量幾近旺季水準,但由於大量新訂單尚未進入生產階段,發貨出現延遲。他坦言:「新訂單還沒開始做,也沒準備好出貨。」

美國對中國產品的新關稅現已下調至 30%,中國也同步將對美大多數商品的進口關稅從 125% 降至 10%。儘管部分產品仍維持高關稅,企業仍全力搶時間,期盼在 90 天寬限期內清空庫存、搶下訂單。
上海報關公司新海報關董事長葛繼忠受訪時強調:「不論未來談判如何發展,企業都必須把握這 90 天。」他指出,中美企業正上演一場雙向搶運:「美國搶補貨,中國搶發貨。」
來自康乃狄克州的照明業者格雷格.馬札(Greg Mazza)坦言,他已緊急放行多個原本滯留中國的貨櫃,以避免接下來的運費上漲。「我們現在正在大量出貨,也持續下訂單。」他說。
中國製造商也迅速應變。位於浙江的童女士所經營的遙控玩具工廠,正在日夜趕工應對美方大量訂單。她表示:「我們希望這三個月內接到越多訂單越好,並儘快出貨。」同時,她坦言,90 天後局勢如何,仍是未知數。
供應鏈顧問公司 STG Consultants 負責人本·施沃爾(Ben Schwall)表示,許多企業原本正將供應鏈從中國轉向越南、印尼,如今因政策突變,紛紛詢問能否將已轉出的訂單「轉回中國」。
「我們跟中國工廠說的是:請恢復之前取消的訂單。」施沃爾說。有些工廠甚至已讓工人放假,或在前波關稅升高後被迫關閉。
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表示,四月底中美航運量曾大減 30%~40%,但隨著新協議實施帶來需求飆升,公司正增派船隻因應。
Vizion 副總裁 Ben Tracy 則指出,截至週二的七天內,貨櫃預訂量上升 277%,預期這波搶運潮將擠壓夏季航運旺季的正常節奏。他憂心表示:「我們不知道這波高峰會持續多久,是否會干擾下一輪運輸安排。」

川普政府上月宣布對全球多國徵收新一輪所謂「互惠關稅」,但後來暫時擱置,包括對越南、柬埔寨等地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這些國家原是企業撤出中國的首選替代。
如今,企業面臨雙重時間壓力:一方面要搶搭中國 90 天關稅窗口,另一方面,也得考慮東南亞國家未來是否同樣面臨高關稅,導致供應鏈策略更加複雜。
格雷格.馬札坦承,他曾考慮轉往越南設廠,但成本高於中國 10%~15%,且建置至少需一年。他表示,「說實話,我不願離開中國。多年來我們與工廠建立深厚夥伴關係,這些關係讓我們的產品品質出色。」
對許多中國工廠而言,未來變數仍多,唯一確定的是:必須在不確定中求生。童女士表示,她的工廠正積極拓展歐洲市場,近期接單量成長近 20%。她強調:「我們需要擴張,才能維持營收。」

川普政府上月宣布對全球多國徵收新一輪所謂「互惠關稅」,但後來暫時擱置,包括對越南、柬埔寨等地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這些國家原是企業撤出中國的首選替代。 圖:翻攝自長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