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胳針》雜誌(The Lancet)前(7)日稍早刊登1份研究,指出全世界18.9%的女性與14.8%的男性在未滿18年時遭受過性暴力。也就是每5位女性就有1位受害者,每7位男性就有1位受害者。更令人遺憾的是,自1990年以來,這些比例未曾有所改善。

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的女性在未成年遭遇過性暴力的比例平均值為12.2%,南亞為26.8%,中歐、東歐和中亞則為12.3%;非洲撒哈拉以南在未成年時遭受過性暴力的男性比例則為18.3%。

女性未成年遭受性暴力比例最低的國家是在巴爾幹半島的蒙特內哥羅,約6.9%;最嚴重的地方是所羅門群島(42.6%)。在象牙海岸(32%)和智利、哥斯大黎加和印度(皆約31%)也很嚴重。

男性未成年遭受過性暴力的比例最低的國家在蒙古(4.2%),最嚴重的國家是象牙海岸(28.3%)。

整體而言,富裕的高收入國家受影響的人數比例甚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女性接近 24%,男性接近 15%。研究指出,由於缺乏數據或調查手段薄弱,較貧窮國家可能有特別多的受害者未曾告訴當局。但即使在較富裕的國家,也可能有大量未報告的案件,例如由於記憶差距、羞恥或創傷相關的健忘症。所有數據都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區間,因此在一定範圍內可能更高或更低。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IHME) 教授賈繼篤(Emmanuela Gakidou)指出:「針對兒童的性暴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人權和健康問題,而世界顯然未能終結它。」這些數字「令人深感擔憂,我們迫切需要各國採取行動,完善法律、政策和專家的應對措施。」

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助理教授傅洛爾(Luisa Flor)則 強調:「遭受兒童性暴力的倖存者患憂鬱症、焦慮症、藥物濫用、性傳染感染甚至氣喘的風險更高。」對兒童的性暴力也會影響他們的社會發展、教育成就和經濟成功。

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 460 個來源的數據,包括全球衛生數據交換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關於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資料庫等國際資料庫。僅考慮 1980 年至 2023 年的人口代表性研究。為了彌補資料集之間的差異,研究小組採用了不同的性暴力定義,並使用統計建模程序估算了 204 個國家的性暴力發生率。

性暴力依照聯合國的國際標準,被定義為18歲之前發生的不受歡迎的性接觸(包括觸摸,而不僅僅是性交)。網路虐待或剝削不被計算在內,因為有關這方面的資訊通常會被單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