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中國可能帶來的挑戰,美國在最近數年內不斷嘗試加快新型軍備的研發速度,甚至對部分項目提供額外的開發預算,希望保持對中國的軍備領先幅度。近期有消息稱,美軍已經開始在內華達州的沙漠內測試代號「YFQ-44A」的人工智慧( AI ) 無人忠誠僚機,並預計在 2028 年前達成部署千架的目標。但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針對相關領域進行開發,試圖透過「量大管飽」的方式,與美軍的頂尖科技競爭。

《騰訊網》國際專欄作者「栗子評述」發布文章指出, YFQ-44A 是目前美軍最新型的 AI 無人忠誠僚機,具有低成本且能輔助有人駕駛戰機的能力,初步預估每架無人機的成本約在 3000 萬美元上下。「栗子評述」表示,美軍可能透過 AI 系統強大的學習能力,在短時間內打造一款反應能力遠超人類駕駛員的新型武器,「足以改寫人類近百年的有人駕駛空戰體系」。

與美國加強 AI 能力的發展方向不同,中國則計畫透過加大相關軍備產能的方式,透過多機聯合的方式對抗單機實力強大的美軍 AI 無人機。「栗子評述」稱,中國在 2024 年珠海航展中展出的無人機 FH-97A 外觀雖然與美軍「女武神」無人機相似,但其可配備 8 枚微型導彈,透過多架無人機組成「自殺蜂群」的方式,以更低的成本創造不對稱作戰的優勢。

中國專家以烏克蘭加入 AI 辨識系統的商用無人機為例,認為比起極端加強 AI 系統的能力,精準預判敵軍的預判更可能獲得戰場上的優勢。 圖:翻攝自 騰訊網 栗子評述

「栗子評述」指出,由於傳統的空戰要求飛行員執行任務時,需遵照「發現、決策、打擊」的 OODA 循環,人類飛行員的反應速度也決定了軍備的實際戰力上限。然而,在導入 AI 技術後,反應速度便大幅縮短,甚至有無人機隊僅用 0.3 秒,就完成美軍 F-35 飛行員費時 8 秒的決策。「栗子評述」認為,隨著 AI 技術不斷發展,現行的防空體系很可能「淪為擺設」,「價值 500 美元的 AI 算法,很可能引發超過 500 億美元的戰爭損失」。

「栗子評述」也以俄烏戰爭為例,稱烏克蘭透過將 AI 圖像識別系統安裝進商用無人機系統內後,成功打造出效果與百萬美元及軍備擁有類似效果的軍事能力,認為 AI 技術將可能成為未來戰場的重要關鍵。但「栗子評述」強調,比起雙方 AI 產品的智能程度,未來空戰的勝負應該更仰賴對對手預判能力進行預判的能力,「誰更能精確預判對手的預判,就越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有中國軍事專家認為,在加入 AI 系統的輔助後,美軍很可能改寫「近百年的有人空戰體系」。圖為忠誠僚機輔助有人戰機想像圖。   圖:翻攝自 騰訊網 栗子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