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天(7日)發布4月物價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03%,較3月2.32%略降,1至4月平均漲2.15%,顯示通膨壓力趨緩。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0.93%,進口物價指數(IPI)以美元計價年減2.94%,出口物價指數(EPI)年減0.98%。新台幣兌美元貶值0.83%,推升進口成本,影響物價結構,惟國際油價與部分商品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
主計總處數據顯示,4月CPI月增0.27%,主因春夏服飾上市(衣著類漲3.93%)、清明連假旅遊團費上漲(教養娛樂類漲0.65%)及國際金價攀升(雜項類漲0.62%)。食物類則因水果價格回跌6.34%而下降0.43%,交通類受油價走低影響下跌0.31%。核心CPI(剔除蔬果能源)年增1.66%,反映穩定通膨趨勢。低所得家庭CPI年增2.26%,高於中、高所得家庭(2.09%及1.88%),因食物類支出占比高;高齡家庭CPI年增2.15%,亦受食物價格影響。
PPI月減0.96%,年增0.93%,受農產品、燃氣及電子零組件價格上漲推動,但石油、化學材料及基本金屬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進口物價以新台幣計價月減1.47%,年減2.13%,主要因礦產品及化學品價格下跌;出口物價以新台幣計價月減1.10%,年減0.15%,受塑橡膠製品價格下滑影響。匯率貶值使進口成本上升,企業面臨壓力,可能轉嫁至消費者,推高物價。
相較國際,台灣4月CPI漲幅2.03%低於日本(3.6%)、美國(2.4%),與歐元區(2.2%)、南韓(2.1%)相近。主計總處表示,隨全球供應鏈調整與匯率波動,未來物價仍需關注進口成本與能源價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