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公告旗下孫公司「中鼎美國」,因承攬工程業主聲請重整,未收回的應收帳款高達 196 億元。
穩健企業重踩雷坑,凸顯風險管控失靈,事發以來公司未即時對外揭露充分資訊,引發投資人質疑。
4 月 16 日晚間,台灣最大的統包工程承攬商中鼎集團緊急發布一則重大訊息,揭露集團孫公司「中鼎美國」(CTCI Americas, CTCIA),承攬工程案業主 GCEH(Global Clean Energy Holdings Inc)聲請重整,有高達一九六.零四億新台幣的應收帳款未收回,在資本市場投下震撼彈。
由於這筆未收到的帳款金額,幾乎等於中鼎淨值 196.46 億元,若全數認列呆帳,恐將讓公司淨值瞬間歸零、面臨下市危機。因此發布重訊隔天,中鼎股價直接跳空,連收 4 天跌停,市值蒸發 107 億元,直到 4 月 23 日才止跌反彈,
成立 40 多年來營運始終穩健、國際舞台身經百戰的中鼎,這次意外踩雷,其實是源於 2021 年簽約的工程案。
當年,位於加州中部、負責營運大型燃料煉油廠的再生燃料公司 BKRF(Bakersfield Renewable Fuels),找上中鼎美國,發包將煉油廠改造生質柴油廠房的翻修工程。
BKRF 的母公司,是成立於 2007 年、總部同樣位於加州的再生能源公司 GCEH。該企業主打生產低碳、低成本的生質燃料,從種子研發、農場種植到燃料製造,都能一手包辦,並擁有以亞麻薺製作燃料的全球專利技術。
違反慣例 》實質完工才收款
雖擁有專利,但 GCEH 與同業相比,規模並不大,2023 年營收約 484 萬美元、淨虧損近 9 千萬美元;與中鼎簽約的 2021 年底,股價曾寫下 7.55 美元的歷史新高,但受工程成本超支、投資回收時程延宕、美國能源政策變動等因素拖累,債務壓力沉重,近期向美國德州破產法院聲請重整。截至 5 月 2 日,GCEH 股價跌至 0.04 美元,市值剩 210 萬美元。
一向被視為統包工程績優生的中鼎,捲入巨款呆帳風暴,出乎投資人意料之外;但回頭審視中鼎美國承包 BKRF 工程案的歷程,危機訊號其實早已浮現。
根據 GCEH 2024 年第三季財報,BKRF 和中鼎美國在 2021 年 5 月簽訂 EPC(統包工程)合約,由中鼎包下 BKRF 舊煉油廠改造工程的勘察、採購和建造等。2023 年 1 月雙方簽訂合約修正案,同意變更 GMP(保證最大金額)為 2.75 億美元;BKRF 將於實質完工後,分 18 個月支付款項。
依該修正合約,雙方約定「實質完工日」是 2023 年 3 月 31 日;GCEH 更簽署擔保協議,承諾若 BKRF 違約,母公司會負擔所有款項。
然而,這項讓業主在「實質完工後才分期付款」的合約條款,明顯違背中鼎歷來統包工程案的收款慣例。翻開中鼎 2023 年年報,針對工程收入認列方式寫明:「中鼎集團採完工百分比法,依合約期間投入程度認列工程收入……。完工程度是參照每份合約到(財報)報導期間結束日已發生的成本,占合約估計總成本的百分比計算。」
若想閱讀更多內容,請參閱《今周刊》第 1481 期
其他文章
新台幣暴衝!手上的美金該怎麼辦?我該趁便宜買美金嗎?美金還會再跌?達人 2 情境分析
https://btoday.cc/7jhgsg
新制勞退分紅首季沒得領…勞退基金轉虧 348 億、每位勞工平均賠 2,695 元...帳戶怎麼查?何時能領?
https://btoday.cc/7jhg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