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於昨(28)日晚間出席北大「承澤論壇」第 39 期暨「博雅講壇」第 656 期活動時指出,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走勢,至 2049 年,中國人均 GDP 有望達到美國的一半,整體經濟體量則可能達到美國的 2 倍。他並強調,美國屆時將難以透過科技手段對中國施壓,而美企也將更加依賴中國市場。
在主題為〈中國經濟的內在邏輯與新挑戰〉的演講中,林毅夫強調,憑藉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廣大內需市場及日益提升的人才優勢,中國即使面對老齡化與國際貿易壓力,仍具備年均成長 5% 的潛力。他並以德、日、韓等國經濟崛起的歷史為參考,指出從 2019 年至 2035 年,中國仍有 16 年保持 8% 以上潛在增長的空間,實際年增可望維持在 5% 至 6% 之間;而 2036 至 2049 年間仍有望保有 6% 的潛在增長率,實際增幅約落在 3% 至 4%。

對於國際上屢次出現的「中國崩潰論」,林毅夫直言這種觀點源於對中國改革路徑的誤解。他指出,西方主流經濟學強調市場化、自由化與私有化,並將中國的漸進式改革視為「制度落後」;但事實上,許多按照西方處方改革的發展中國家陷入經濟停滯甚至崩潰,而中國憑藉「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雙軌制策略,不僅避免了系統性危機,還連續數十年保持高速增長。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從改革開放至 1995 年間,經濟年均成長達 9.7%,但當年人均 GDP 僅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 53%。至 2024 年,中國人均 GDP 已達 13,445 美元,逼近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門檻(14,005 美元)。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不僅惠及本國,也帶動了東亞區域乃至全球的經濟復甦。

林毅夫還指出,過去二戰後許多發展中國家選擇資本密集型的進口替代策略,與本身的比較優勢不符,導致資源錯配、尋租腐敗與經濟陷入低成長陷阱。他批評當時的主流理論忽略了實際國情,將「華盛頓共識」視為唯一出路,卻忽視了中國經驗中漸進改革帶來的穩定與成效。
面對國際對中國經濟的質疑與悲觀預期,林毅夫回應外界稱他為「樂觀派」時表示:「我是客觀派。」他認為,依據客觀數據與歷史經驗分析,中國經濟的中長期表現仍具有高度可預期性與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