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控喀什米爾日前爆發槍擊事件,衝突升級速度驚人,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急遽惡化,地區局勢已瀕臨失控邊緣。事件發生後,印度單方面宣布終止 1960 年簽訂的《印度河水條約》,意圖透過切斷水源,對巴基斯坦農業及能源系統施加壓力。巴方強烈反應,直指此舉為「戰爭行為」。
據多家媒體報導,印巴兩軍於 24 日晚間在喀什米爾地區爆發交火。印度陸軍總司令將緊急前往前線坐鎮,總理莫迪也從沙烏地阿拉伯行程中提前返國,誓言「天涯海角都要緝兇」。其所屬的印度人民黨更有多名高層要求立即對巴基斯坦發動軍事行動,情勢驟然升高。
在局勢一觸即發之際,巴基斯坦國防部長的一番言論引起國際高度關注。他表示,不排除此次事件是「有心人士蓄意設局」,目的是引爆南亞「火藥桶」,挑起地區衝突。究竟是意外擦槍走火,還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地緣政治博弈,尚待釐清。

首先,《印度河水條約》的終止成為本次危機的導火索之一。該條約自 1960 年生效以來,一直是印巴兩國少數能穩定執行的合作協議。依協議內容,印度河、傑赫勒姆河與切納布河由巴基斯坦使用,其餘東河則歸印度。印度此時中止協議,被外界視為藉機展現莫迪政府的強硬立場,凝聚民族主義勢力,同時藉由「水源武器化」對巴基斯坦施壓。
聯合國數據顯示,巴基斯坦農業高度依賴印度河流域,若水源中斷,將重創農業生產與數千萬民眾生計。
其次,印巴軍事緊張持續升高。兩國驅逐外交官、關閉領空,巴國軍方高層親赴前線,皆顯示局勢或將重演 2019 年印巴空戰對峙場面。當年巴基斯坦 F-16 擊落印度米格-21 戰機,兩國一度瀕臨核衝突邊緣。
此次衝突不僅僅是印巴兩國矛盾的爆發,更牽動中美俄三大強權的區域戰略。

中國方面對南亞和平穩定極為關切,克什米爾動盪可能拖延中巴經濟走廊的推進,危及中方在當地投資與人員安全。
美國則面臨兩難。一方面視印度為抗衡中國的重要盟友,另一方面仍與巴基斯坦軍方保持合作關係。在「美國優先」的戰略下,華府是否願意在此時投入資源干預南亞局勢,尚不明朗。
俄羅斯作為印度最大武器供應國,同時亦維持與巴基斯坦友好關係,對衝突擴大同樣感到憂慮。莫斯科希望維持「兩邊通吃」的外交平衡,避免捲入軍事衝突。
從歷史角度來看,克什米爾與烏克蘭兩地皆具高度爭議性。印巴雙方均聲稱擁有該地區主權,與俄羅斯 2014 年吞併克里米亞的情況相仿。若印巴進一步升高軍事行動,極可能引發核武風險。
專家警告,南亞任何一場地區衝突都可能迅速演變為代理人戰爭,後果難以收拾。隨著《印度河條約》的終止、兩軍交火與外交中斷,南亞局勢正加速朝不可預測方向發展。克什米爾會否步上烏克蘭之路,成為全球新一輪地緣對抗的焦點?國際社會正密切觀察事態發展。

從歷史角度來看,喀什米爾與烏克蘭兩地皆具高度爭議性。印巴雙方均聲稱擁有該地區主權,與俄羅斯 2014 年吞併克里米亞的情況相仿。若印巴進一步升高軍事行動,極可能引發核武風險。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