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許多國際企業從美國進口零件與半成品到中國組裝,製造完成後再回銷美國。如今這些國際企業在美中關稅戰下,兩邊都被課關稅,面臨沉重打擊。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報導,在中國生產的外籍企業進口零件時需繳納125%的關稅給中國,成品出口到太平洋彼岸則需繳納145%的關稅給美國。

官方數據顯示,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佔中國貿易總額近1/3,這清楚地表明了它們受關稅影響的程度。

蘋果和特斯拉等美國大型企業以及許多小型生產商都依賴中國作為製造基地。這些公司通常從美國進口原料或零件,組裝成產品後再出口。

經濟學家表示,在川普將所有中國出口產品的關稅大幅上調至145%並導致北京採取報復性措施後,這些公司面臨同一商品同時繳納美國和中國關稅的風險。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所鄧希煒指出,「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確實受到了擠壓。 他們進口時,就要支付中國的關稅。如果他們出口回美國,也要支付美國的關稅。」

「他們遭受了雙重打擊。」

美國商會主席哈特(Michael Hart)指出,「許多在中國運營的外國公司並非美國公司,但依賴美國的投入,因此它們也受到了影響,」中國商務部正在考慮對部分產業實施關稅豁免。

總部位於中國的威龍企業(Velong Enterprises)執行長雅各布·羅斯曼(Jacob Rothman)指出,如果最終產品在一定期限內出口回美國,中國將給予關稅豁免。但如果產品出口到美國以外的國家,中國則不會給予關稅豁免。

經濟學家警告稱,貿易戰可能導致中國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進一步下降。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24年,以人民幣計算,中國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7.1%。

香港嶺南大學經濟學系主任丘東曉說,「對於那些為了服務中國市場而進入中國的企業來說,他們可能還會來。但如果其目標是服務其他市場,尤其是美國,在受到很大的打擊後,將需要重新考慮公司的全球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