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戰區》網站(The War Zone,TWZ)當地時間 25 日報導,一枚 GBU-53/B「風暴破壞者」滑翔炸彈(或稱小直徑炸彈-Ⅱ,SDBⅡ)未爆彈在葉門被人發現,引起了美國在技術風險方面的擔憂。
報導稱,一枚 SDBⅡ 炸彈在沙漠中呈側臥姿態的照片最近在網上流傳,據相關消息顯示,這枚炸彈是由葉門東南部舍卜沃省阿斯蘭地區(也有譯法寫作沙卜瓦省阿斯蘭地區)的居民發現的。似乎是由於落點處的沙子緩衝,這枚未爆炸彈保持了相對完整,彈翼呈部分展開狀態,彈上銘牌資訊清晰可見。目前尚不清楚該炸彈為何掉落在此,但外觀上的相對完整表明可能是發生了技術故障而非被攔截火力直接擊落,儘管無法確定是其首次發生此類情況,但被外界公開發現的似乎尚屬首次。
就在上個月,《戰區》網站曾報導稱,發現了美國在針對葉門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中首次將 SDB-Ⅱ 投入實戰的相關證據,比如在美國軍方發佈「超級大黃蜂」戰機從「杜魯門」號航母尚起飛的畫面,而此次沙漠中的未爆彈證實了該武器在戰鬥中進行了實際發射。

儘管根據公開信息顯示,這枚未爆彈所掉落的位置尚處於親美的「葉門南方過渡委員會」理論控制範圍內,但美國方面仍然對其落入胡塞武裝之手這一可能顯得憂心忡忡。
報導稱,由於 SDBⅡ 即將成為美國航空兵部隊最重要、最廣泛使用的戰術打擊武器之一,除美軍外還將裝備許多盟友,因此這枚「幾乎完好無損」的炸彈一旦落入對手手中,就會帶來“巨大的技術風險”。
GBU-53/B 炸彈由雷神公司研製,研發始於 2006 年,2009 年首次飛行試驗,2015 簽訂首份低速初始生產合同,計畫用於 F-15E、F/A-18E/F 和 F-35 戰機上。除美國空軍、美國海軍之外,芬蘭、挪威、義大利和德國也購買了該炸彈。

SDBⅡ 配備了三模制導系統,具備紅外成像、毫米波雷達和半主動鐳射引導模式,彈上配備了資料鏈天線,可以通過機載資料鏈進行通信,在飛行過程中接受目標資訊更新或者修改目標,還能利用 GPS 和慣性制導自主滑翔,隨後打擊特定座標或者搜索目標,具備夜間和惡劣天氣下的作戰能力。
據美國軍方宣稱,它可以打擊 69 英里(約 111 千米)距離上的固定目標以及 45 英里(約 72.42 千米)的移動目標。作為小直徑打擊彈藥,其最大的特徵是體積小巧,長度 69 英寸(約 1.75 米),直徑小於 7 英寸(178 毫米),重量僅 204 磅(約 92.5 千克),這種設計有利於一架飛機同時攜帶大量該型炸彈,從而在單一架次中打擊更多目標,不過目前僅在近期執行打擊胡塞武裝任務的「超級大黃蜂」戰機上發現過 SDBⅡ 的掛架。

報導認為,這枚炸彈目前很有可能以相對完好的狀態落入胡塞武裝手中,並據此渲染稱,由於胡塞武裝受到伊朗支持,而伊朗又「與中國和俄羅斯存在廣泛戰略層面的聯繫」,因此這枚彈藥的技術可能會被一些美國的主要對手利用,特別是其三模制導系統和資料鏈以及導航模組,既可以説明對手開發類似彈藥,也可以用於研究如何對抗這類武器。
此外彈上其他部分,包括電子設備、緊湊型戰鬥部和彈體材料都有可能具備相當大的情報價值。作為美國航空兵未來武器庫,特別是 F-35 戰機的主力裝備,這種先進彈藥有著各類高端功能,美國軍方依靠其來打擊地面裝備、防空陣地和水面艦船等目標,分析價值巨大。儘管此前有許多援助烏克蘭的武器也以各種不同的完好程度丟失,但都不如它功能如此強大,報導就此表示,它將是「俄羅斯和中國最希望複製並研究」的殺傷性武器之一,以便學習如何更好防禦。

掛載於F-15E上的GBU-53/B炸彈。 圖 : 翻攝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