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到了適婚年齡都會被催婚,但結婚真的有益身心嗎?重症醫黃軒指出,婚姻與健康的關聯比社會普遍想像更複雜。他引橫跨18年、逾2萬4000名受試者參與的美國大型研究指出,與已婚者相比,未婚、離婚與喪偶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反而較低。黃軒引述研究指出:「未婚者的失智風險比已婚者低40%,離婚者低34%,喪偶者則低27%。」
該研究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與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合作,分析美國阿茲海默症協調中心的資料。黃軒指出,研究結果顛覆傳統觀念,「婚姻並不一定能保護大腦,反而可能成為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原因可能與社交圈收窄、大腦刺激不足,以及婚姻壓力有關。相對地,單身者往往保有較多社交互動與生活自主,這些因素反而有助大腦活性。
黃軒整理研究指出,結婚者在以下健康風險中表現較差:
1) 失智風險:與未婚者相比,已婚者的失智風險高出40%。
2) 離婚者與喪偶者的失智風險也低於已婚者,分別低34%與27%。
3) 社交圈縮減、生活自主性低,可能導致大腦活動不足。
4) 婚姻衝突與壓力可能成為長期健康隱憂。
然而,單身狀態亦非全然有利。黃軒同時整理另一項整合分析指出,單身族群在健康風險上處於弱勢。研究顯示,單身男性罹患精神分裂症風險是已婚男性的2.55倍,單身女性則上升1.49倍。在身體健康方面,單身男性罹患心臟病與癌症的風險分別上升7%與6%,整體死亡風險比有配偶者高出29%。黃軒分析:「缺乏情感支持與日常互動,會悄悄拖垮人的健康資本。」
此外,睡眠品質也與是否有伴侶共眠有關。黃軒指出,有伴一起睡的人睡眠更穩定,大腦更容易釋放催產素,有助減壓與提升睡眠品質。「有人貼貼睡,不只是情感滿足,更是健康的良方」,他說。反觀獨自睡眠者更容易出現焦慮與失眠等困擾,進而影響整體健康。
黃軒強調,婚姻本身並不是保護健康的萬靈丹,重點在於婚姻品質與生活方式的選擇。他建議民眾應「維持良好溝通、拓展社交圈並持續關注個人健康」,才是真正遠離失智與疾病的根本。他總結:「婚姻,不是健康的唯一答案,幸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