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一系列新型戰機的服役推動了中國空軍實現歷史性的蛻變。從本世紀初以蘇聯二代戰機為主的作戰體系,到今日大量三代與五代機型成軍,中國空軍的整體戰力大幅提升。

在 2000 年代初期,中國空軍仍以殲-7、殲-8II 與殲轟-7 等舊式戰機為主力,並輔以約百架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 與蘇-30,以及中國自行生產的殲-11 戰鬥機。直到 2005 年,自主研發的殲-10 三代機才正式交付部隊,當時中國與美國的空軍技術差距至少達 30 年,幾乎無法相比。

然而,短短 20 年間,中國空軍完成轉型。目前中國空軍主力機型涵蓋殲-10、殲-11、殲-16、殲-16D、殲-20 與殲-35 等多型新一代戰機,部分俄製蘇-27、蘇-30 與蘇-35 仍在服役。據估計,三代以上戰機總數已超過 1,000 架,與美國空軍的代差優勢幾乎被抹平。

其中,殲-20 的服役被視為中國空軍蛻變的關鍵轉捩點。殲-20 於 2011 年首飛,2016 年底開始量產交付,僅用短短 5 年完成測試階段,速度遠快於美國 F-22 與俄羅斯蘇-57。根據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分析,截至 2024 年,殲-20 的服役數量已達約 300 架,成為全球量產最多的重型第五代戰機。反觀美國 F-22 為 181 架,俄羅斯蘇-57 則僅 25 架。

根據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分析,截至 2024 年,殲-20 的服役數量已達約 300 架,成為全球量產最多的重型第五代戰機。反觀美國 F-22 為 181 架,俄羅斯蘇-57 則僅 25 架。圖為F-22圖:翻攝自騰訊網

報導指出,殲-20 的生產規模自 2021 年起快速提升,隨著渦扇-10C 發動機的全面換裝,年產量估計達到 100 至 120 架。不過,中國官方從未公布實際產量,外界多以推估為主。相比之下,美國 F-35 系列雖年產量約 140 至 150 架,但需供應 21 個國家,實際交付美軍的數量約每年 40 至 48 架,反而略遜於中國。

根據分析,美國目前合計擁有 843 架第五代戰機(含 F-22 與 F-35),比中國多出約 500 架。但若按年交付量來看,中國每年新裝備五代機的速度已超越美國。然而,專家也指出,即便如此,中國要在數量上追平仍需數十年。

殲-20。 圖:翻攝自騰訊網

儘管外界對殲-20 年產量提出各種推測,但考量實際作戰需求與經濟負擔,中國空軍未必會全面以殲-20 換裝所有戰鬥機。目前,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總數約 1,400 架,五代機與三代機並存使用仍為主流配置。就過去經驗推算,殲-20 最終產量或將控制在 1,000 架以內。

此外,中國空軍也已推進殲-35 等新一代中型五代機的部署,以進一步實現高低配搭。預計至 2040 年前後,隨著三代機逐步退役,中國空軍將以五代機為主體、六代機為核心的系統化作戰體系完成構建。

《Military Watch》指出,中國在第五代戰機的研發與部署上取得的成就,已徹底改變全球空中力量的格局,其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再到量產裝備的速度,顯著縮短與美俄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領域實現超越。

從上至下,分別為F-35A、F-35B和F-35C。   圖:翻攝自騰訊網